首页 > 国学百科 > 古文名著 > 墨子·48章 公孟(1)原文是什么?要怎么翻译呢?

墨子·48章 公孟(1)原文是什么?要怎么翻译呢?

来源:文史谷    阅读: 5.7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48章 公孟(1)

这篇文章记述了墨子与弟子或与他人的对话。公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对墨子提出了质疑,如义祥之辩、三年之丧等;同时还载有其弟子所说的“告子胜为仁”、弟子对于告子对墨子的批判“言义而形甚恶”的言论表示不满而告诉墨子,墨子不但不生气,反而说有毁誉总比没有强。公孟子坚持“三年之丧”,这正好与墨子所提倡的“节葬”是矛盾的,墨子认为久葬久丧不利于国家发展,使得人们精神疲惫,上层阶级不能从事政治,国家的安全无法保证,劳动者不能耕种、妇人不能织布,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公孟子认为守三年的丧期就如同小孩子依恋父母一样。

在说明“非儒”的主张时,他与儒者讨论“为什么要从事音乐”,儒者说以音乐作为娱乐。这就如同问“为什么盖房子?”回答说:“为了房屋而建造房屋。”从这里首先可以知道墨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的,因为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表,而他们既不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不是精神财富的享受者,他们不知道精神财富的功用,不知道精神财富之利,因此往往会导向禁欲主义。

在这篇中墨子谈话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申明他“非命”“明鬼”“节葬”“非儒”的主张。墨子虽然认为儒家的学说足以丧乱天下的有四种,但他也认为孔子也有不可改易的主张。可见墨子对儒家的态度,也有比较客观的方面。从一些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当时有一些人怀疑墨子的主张,而墨子总是力辩自己学说的正确,真是不胜辛劳。

墨子·48章 公孟(1)原文是什么?要怎么翻译呢?

【原文】

公谓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①,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②则鸣,不扣则不鸣。”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③,又未知其所谓也。若大人行淫暴于国家,进而谏,则谓之不逊;因左右而献谏,则谓之言议。此君子之所疑惑也。若大人,将因于国家之难,譬若机之将发也然,君子之必以谏,然而大人之利。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若大人举不义之异行,虽得大巧之经,可行于军旅之事,欲攻伐无罪之国,有之也,君得之,则必用之矣,以广辟土地,著税伪材④,出必见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且子曰:‘君子共己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谓不扣而鸣邪?是子之所谓非君子邪?”

公谓子墨子曰:“实为善人,孰不知?譬若良玉,处而不出有馀糈①。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行而自衒,人莫之取②也。今子遍从人而说之,何其劳也!”子墨子曰:“今夫世乱,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且有二生,于此善筮,一行为人筮者,一处而不出者,行为人筮者,与处而不出者,其糈孰多?”公曰:“行为人筮者其糈多。”子墨子曰:“仁义钧。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

公孟子戴章甫,搢忽③,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④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公孟子曰:“善!吾闻之曰:‘宿⑤善者不祥。’请舍忽,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忽、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墨子·48章 公孟(1)原文是什么?要怎么翻译呢? 第2张

【注释】

① 共己以待:自己抱着两手等待。共:读为“拱”。

② 扣:通“叩”,敲击。

③ 一:疑作“二”;身:“耳”字之误。

④ 著:当读“赋”;著税:即“赋税”。伪材:即“货财”。

① 糈:旧本作“精”,光泽。

② 取:同“娶”。

③ 搢:插;忽:即“笏”字。

④ 绛:深红色。

⑤ 宿:停止。

墨子·48章 公孟(1)原文是什么?要怎么翻译呢? 第3张

【翻译】

公孟子对墨子说:“君子自己抱着两手等待,国君问到自己就说,不问到自己就不说。就好像钟一样:敲击它就响,不敲就不响。”墨子说:“这话有三种情形,你现在只知其中之一罢了,而且又不知道它所说的含义。如果王公大人在国家行政时荒淫暴虐,君子前去劝谏,就会说他不恭顺;依靠近臣献上自己的意见,则又叫作私下议论。这是君子所疑惑的事情。如果王公大人执政,国家因而将发生灾难,就像弩机即将发射一样急迫,君子一定要劝谏,这乃是王公大人的利益。像这种情况,有如钟一样,虽不敲也会发出声音来。如果王公大人从事邪行,做不义的事,即使得到十分巧妙的兵书,可以在军队的战事中施行,想要攻打无罪的国家,并占有它,用来扩充领土,聚敛财物、钱财,但是出师必定会受辱,对被攻打的国家不利,对攻打别人的国家自身也不利,两国都不利。像这种情况,就如钟虽不敲,一定会发出声音来。况且你说:‘君子自己抱着两手等待,国君问到他,他就说,不问他,他就不说。就好像钟一样,敲击它就响,不敲就不响。’现在没有人敲击你,你却说话了,这是你说的‘不敲而鸣’吧?这是你说的‘非君子的行为’吧?”

公孟子对墨子说:“对于真正行善,谁不知道呢?就好比美玉隐藏不出,仍然有异常的光彩。就好比美女,居住在家里不出去,人们争相追求她;但如果她自己进行自我炫耀,人们就不娶她了。现在您到处跟随别人,用话劝说他们,怎么这么劳苦啊!”墨子说:“现在社会混乱,追求美女的人很多,美女即使不出门,也还有很多人追求她;现在追求善的人太少了,如果不努力向人们游说,就没有谁知道善了。假设这里有两个人都善于占卜,一个人出门给别人占卜,另一个人隐住不出,出门给人占卜的与隐住不出的,哪一个所得的赠粮多呢?”公孟子说:“出门给人占卜的赠粮多。”墨子说:“主张仁义相同,出门向人们劝说的,他的功绩和益处多。为什么不出来劝说人们呢?”

公孟子戴着礼帽,腰间插着笏,穿着一身儒者的服饰,前来会见墨子,说:“君子先讲究服饰,然后有一定的作为呢?还是先有一定的作为,然后再讲究服饰呢?”墨子说:“有作为不在于服饰。”公孟子问道:“您为什么知道这样呢?”墨子回答说:“从前齐桓公戴着高帽子、系着大带、佩着金剑木盾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从前晋文公穿着粗布衣服、披着母羊皮的大衣、佩着带剑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从前楚庄王戴着鲜冠、系着系冠的丝带、穿着大红长袍治理他的国家,国家得到了治理。从前越王勾践剪断头发,用针在身上刺了花纹治理他的国家,国家得到了治理。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服饰不同,但作为却是一样的。我因此知道有作为不在服饰。”公孟子说:“说得真好!我听人说过:‘使好事停止不行的人,是不吉利的。’让我丢弃笏,换了礼帽,再来见您可以吗?”墨子说:“希望就这样见你。如果一定要丢弃笏、换了礼帽,然后再见面,那么行事就果真在于讲究服饰了。”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