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百科 > 古文名著 > 哲学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3),原文、注释及翻译

哲学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3),原文、注释及翻译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4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12章 尚同(下)(3)

本篇还是从尚同的角度来阐明治国之道。“一个人有一个观点,两个人有两个观点,十个人有十个观点……”,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观点,如果没有天子出来主持公道,就一定会发生战争。比方说西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只为追求一个“美”。

但因墨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决定了他的“尚同”说的荒谬,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按照上天的意志,为了人民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山河、草木、风雨、日月的存在都是为了人民、国家,也是遵循了上天的意志,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建立的。他本想用“天志”说来限制一下国君的权威,让他们知道在他们的头上还有更有力量的上天存在,他们是操持着赏罚之权的。

在这篇文章中已经渗透出了他的另一个著名观点:兼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是对的,而别人的是不对的,结果就相互争斗。这一切皆源于不相爱,如果大家都彼此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

“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深爱他们才能使用他们,做事讲究信用你才能拥有他们。现在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诚信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必须深入民心,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不能因为你处在领导阶层就看不起下面的人,对他们说过的话不兑现,这样你的领导地位也不会长久。

哲学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3),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国既已治矣,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之为国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国,而非人之国,是以厚者有战,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以尚同于天子。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曰:“若见爱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天下者,亦以告。”若见爱利天下以告者,亦犹爱利天下者也,上得则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天下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天下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天下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见善、不善者告之。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天下必治矣。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①以尚同一义故也。

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故当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②,小用之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若道之谓也。故曰: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意独子墨此,而先王无此其有邪?则亦然也。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书也。《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此言见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犹淫辟者也。

哲学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3),原文、注释及翻译 第2张

【注释】

① “而”通“能”。

② 窕:不满。

【翻译】

国家已经得到治理了,治理天下的办法尽在这里了吗?那还没有。天下国家为数很多,这些国家都认为自己的国家对而别人的国家不对,所以严重的就发生动乱,轻微的就发生争执。因此又使国君统一各国的意见,用来上同于天子。天子也对天下民众发布政令说:“你们看到爱护和有利于天下的必定拿它来报告,你们看到憎恶和残害天下的也必定拿它来报告。”你们看到爱护和有利于天下而拿来报告的,也和爱护和有利于天下的一样。上面得悉了将予以赏赐,大家听到了将予以赞誉;你们看到了憎恶和残害天下的而不拿来上报的,也和憎恶和残害天下的一样,上面得悉了将予以惩罚,大家听到了将予以非议。以此遍告天下的人,人们都希望得到长上的赏赐赞誉,避免遭受非议惩罚,所以看到好的来报告、看到不好的也来报告。天子得到善人予以赏赐,得到恶人而予以惩罚。天下必定被治理的了。然而考察天下被治理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用“尚同”这个同意不同意见的办法实行政教的缘故

哲学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3),原文、注释及翻译 第3张

天下已经得到治理了,天子又统一整个天下的道理,用来尚同于上天。所以尚同作为一种主张,它上而用之于天子,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中而用之于诸侯,可以用来治理他的国家;小而用之于家长,可以用来治理他的家族。所以大而用之治理天下没有缺憾,小而用之治理一国、一家也无不顺利,说的就是(尚同)这个道理。所以说:治理天下、国家,就如同治理一个家庭,支使天下的人民就像支使一个人。难道只有墨子有这个主张,而先王就没有呢?前代先王也是这样的。圣王都用尚同的原则治政,所以天下得到治理。从何知道这样呢?在先王的书《大誓》里说过:“小人看到奸诈虚伪的事而不报告的,一经发现,他的罪行与作奸犯科者均等。”这说的就是看到淫僻之事不拿来报告的,他的罪行也和淫僻者的一样。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