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咸丰签订了“天津条约”,为何却对驻使耿耿于怀呢?

咸丰签订了“天津条约”,为何却对驻使耿耿于怀呢?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5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突然向清军发动进攻,毫无防备的清军第二天就丢失了广州,一个多月之后,英法联军转而北上,威胁京津,以取得和北京对话的权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1858年5月20日,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仅两个多小时,大沽炮台就落入敌手。大沽口是天津的门户,而天津又是北京的门户。于是,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5月26日,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直到这时,咸丰皇帝才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便赶紧派出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前往天津,与英法谈判。

在英法两国的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通过《天津条约》,英法两国不仅获得800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还获得“北京驻使、内地通行、长江通商”的权利。对于这些苛刻的条款,咸丰皇帝却令人意外的没有任何异议,但对于其中的另外一项条款,却耿耿于怀,一直没有同意。哪一条呢?“北京驻使”这个条款。

为什么咸丰皇帝会对这个条例耿耿于怀呢?一是因为,清朝与西方的贸易,都在沿海城市进行,只有附属国才会进京朝圣。西方国家又不朝圣,所以没有必要常驻北京。二是因为,咸丰皇帝坚持要求外国使臣进入紫禁城要对其行三拜九叩之礼,而讲究人人生而平等的西方使臣则坚决不肯接受,咸丰皇帝认为这“有辱圣躬,断不可行”。于是,希望重新交涉。而英法两国,也不满足在《天津条约》中获得的种种特权,野心膨胀的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于是答应重启谈判。

咸丰签订了“天津条约”,为何却对驻使耿耿于怀呢?

咸丰皇帝

1859年6月,英法两国公使各率一支舰队再次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以大沽设防,命令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谈判,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并炮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发炮反击,英勇抵抗,战斗异常激烈。

咸丰签订了“天津条约”,为何却对驻使耿耿于怀呢? 第2张

清军在大沽口抗击英法联军

僧格林沁,晚清名将,蒙古贵族出身,擅长骑射,曾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在这场抗击英法联军的战斗中,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但由于清军准备充分,抵抗顽强,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创英法联军。咸丰皇帝得知这一消息十分高兴,不仅重赏了前方将士,还幻想着就此与英法联军罢兵言和,但英法侵略者怎会善罢甘休的!

战斗结束后的大沽口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两国纷纷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北京”。1860年2月,英、法两国再度任命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向北京发起进攻。8月1日,英法联军仅以以四百人的伤亡就占领了大沽口,而清军阵亡了两千多人。

眼看着洋人马上就兵临城下,咸丰皇帝着急了,马上派人到通州,跟洋人表示我们愿意谈判,于是英法联军,9月14日抵达通州后,派出以巴夏礼为团长的谈判代表团前往清军大营重启谈判。不过,针对这次谈判,咸丰皇帝却下了一道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