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未解之谜 > 帝王以成败论英雄,权术玩不好用禅让也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帝王以成败论英雄,权术玩不好用禅让也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1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禅让是中国读书人最为推崇的治国理想。正如《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而最高的“选贤与能”当然是民选皇帝了。

据说,上古时代,尧舜禹之间便是采用禅让的更替方式,但从今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仅仅是传说罢了。不过,历史上真有主动禅让的案例存在。

这个人便是燕王哙。

怎么回事呢?

1.禅让三部曲

公元前321年,燕王哙即位,子之为燕相。五年后,燕王哙将国事全权托付给子之,子之为王。这便是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禅让举动。

这次禅让分为三部曲。

帝王以成败论英雄,权术玩不好用禅让也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网络配图

第一步,苏代为齐国使者,来燕。燕王哙问苏代:齐王能称霸吗?苏代回答说不能。为什么不能?苏代说:因为不信任他的大臣。燕王哙听后,有感悟,于是专信子之。后来,子之给了苏代百金,让他随便花。

第二步,隐士鹿毛寿对燕王说:“不如将国家禅让给国相子之。人们称道唐尧贤圣,就是因为他要将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既有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没有失去天下。现在大王将国家让给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这样,大王与唐尧就具有同样的德行。”

燕王哙觉得可行。当然,子让也并没有接受禅让,但由此,子让权势更重。

第三步,不久,又有人进言:“夏禹举荐伯益,此后仍以夏启的人做官吏。待到年老时,认为夏启不能够担当天下重任,而将天下传给伯益。不久夏启与其同党攻打伯益,夺回天下。

天下人说夏禹名义上将天下传给伯益,实际上过后便让夏启自行夺取天下。现在大王说将国家托付给子之,而官吏全是太子平的人,这就是名义上交付给子之而实际上还是太子平当权。”

燕王哙再次表现了他的善于纳谏。他果断将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上来,统统交给了子之。于是,子之南面而坐行使国王之权,燕王哙年老不理政事,反而成为臣下,国家大事都交由子之处理。

这就是燕王哙的禅让之事。本文为本站原创,未经本站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2.蠢人燕王哙?

对于燕王哙的行事,后人整齐划一地持以批评的态度。批评点集中在两方面,其一,贪图虚名,其二,愚昧无知。

正如宋代吕祖谦所言:其愚至此,尚足论乎?翻译过来便是,傻X,请离我远点!

的确,从《史记·燕召公世家》中的相关记述来看,禅让事件完全是子之一伙玩弄的一场阴谋。其权术手段相当幼稚,但凡有智商的人都会有所警觉,然而燕王哙却一步步上当,表现得好像一个白痴。整个过程完全就是一个笑话。

但事出反常必为妖。整件事情太过离奇,不由得我们深思:其中可能有诈。

具体来说,燕王哙禅让事件疑点有三:

第一,便是上面提到的,故事中的燕王哙显得智商太低,不合常理。

帝王以成败论英雄,权术玩不好用禅让也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第2张

网络配图

第二,当苏代出使燕国时,燕王哙咨询的问题是:齐王能称霸吗?注意,燕王的关注点是称霸,而非仁义或者虚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燕王哙的雄心壮志。这样一个关注霸业的人怎么会一心想着通过禅让而留名百世呢?

第三,之前提到,燕王哙的禅让是三部曲。当他走到第二步时,百官的选举权还牢牢地掌握在太子手中。如果他真的想要禅位让贤,为什么拖到现在还没有把权力真正交给子之呢?

由以上三点,我们有理由推测,燕王哙禅让一事恐怕另有真相。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3.可能的真相

以下所说,只是我的个人推测。

燕王哙接手的燕国是个贫弱之国。

公元前333年,此时在位的是燕王哙的父亲,齐宣王前来攻打燕国,燕国大败,被攻占十座城池。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即位第三年,燕国联合三晋、楚国共同伐秦,结果兵败而还。

以上的事实让燕王哙觉醒:燕国太过弱小,只有强大才能在乱世生存。如何富国强兵?只有变法。

燕相子之极有可能便是燕王哙委任的变法主持人。

然而,既然是变法,就意味着要触动既得利益群体的蛋糕,老贵族自然要大力反扑。这样的事例,吴起变法有之,商鞅变法亦有之。

苏代抓住了燕王哙的这种急于富国强兵的心理,怂恿他专信子之。苏代告诉燕王哙,只要使子之位高权重,就可以实现强国富民。本文为本站原创,未经本站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道理的确如此,所以燕王哙采纳了。但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改革进入深水区,进行阻挠的老贵族越老越多,反抗的势力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变法事业的顺利进行,燕王哙便不断为子之站台。

为了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便有了禅让与收取太子的官员任命权的举动。

一方面是告诉子之,你放心大胆地去干,国君我完全信任你。不信?我连国家都可以交给你。另一方面是告诉反对派,改革是一定要走的,你们必须服从认命。太子厉害吧?一旦他不支持改革,我便把他的权力统统收回来。

本意是好的。然而结局是悲惨的。

子之的改革进行三年后,太子在齐国的支持下发动兵变,燕国由是陷入动乱之中。齐国趁机攻破燕国都城,燕王哙与子之双双遇害,可谓是身死国破。

中国人喜欢以成败论英雄。于是,本立志于变法改革的燕王哙,成了一个彻底的历史小丑。一提到他,人们纷纷鄙而视之:其愚至此,尚足论乎?

4.经验教训

商鞅、吴起因为获得了君主的大力支持,其变法事业大获成功,然而,同样有君主更强有力支持的燕国,为什么却变法失败,并落得身死国破的结局呢?

表面上看,变法失败是因为触动老贵族的利益,双方矛盾激化。于是对方铤而走险,促成了太子平的起兵反叛。而内忧之际,外患又来,齐国趁虚而入。双重夹击之下,子之与燕王哙最终兵败被杀。

帝王以成败论英雄,权术玩不好用禅让也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第3张

网络配图

一句话,内忧联合外患,打垮了燕国。

相比之下,秦、楚变法时,虽有内部问题,但由于地理原因,外患较轻,至少不像燕国那般严重。所以,这种不同的局面,导致了彼此变法不同的结局。

无可否认,外患问题的确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个人认为,更至关重要的却是改革过程中燕王哙所犯下的致命过错。

什么过错呢?

古代的变法,通常要依赖君主的强力意志。君主威权越大,越能采取高压手段去镇压反对派声音,变法也就越顺利。

然而,燕王哙却做出了禅让这样的举动,的确,这会增加子之的权威,并表明燕王变法的决心。

但这种举动却极大地削弱了燕王哙作为一个君主的权威。问题就此产生:当一个君主自身权威不足时,你还怎么镇压异己力量的蠢蠢欲动呢?

与此同时,改革变法通常会提前找一个替罪羊,而燕王哙却忘了这一点。

为什么要找替罪羊?

因为要缓和内部矛盾。通过找一个替罪羊而祸水东引,让那些利益受损群体把戾气往他身上撒。只有这样,这群人才不会直接对抗君主,进而避免发生更大的事变,虽然君主才是幕后之人。

最典型的莫过于商鞅。当变法走上正轨之日,秦武王立刻杀了商鞅,以平息老贵族们的怒火。

燕王哙显然没想到这一点。他的禅让举动走到了极端,让老贵族们看不到一丝拨乱反正的希望。既然没有替罪羊,那么燕王哙本人便成了他们必须要铲除的目标之一。这样的情况下,除了起兵造反,他们还有其他选项吗?本文为本站原创,未经本站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