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百科 > 文化名家 > 不止砸过缸,司马光还都做了哪些事呢?

不止砸过缸,司马光还都做了哪些事呢?

来源:文史谷    阅读: 4.2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北宋名臣司马光一生干了三件大事,幼年时期砸了一个缸,将自己的聪颖机灵淋漓展现,接下来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

成年以后编了一部史书《资治通鉴》,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到了老年终于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把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让“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人生信条映照朝堂。

不止砸过缸,司马光还都做了哪些事呢?

北宋名臣司马光

第一件事不用多说。敢于砸缸的司马光自然不是凡人,从小就聪慧过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系统教育,养成了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性格。司马光在历史上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遵循,一言一行都符合礼节,堪称一代大儒。他关爱民生,对物质生活看得很淡,一辈子粗茶淡饭,衣着朴素,到死都没有改变。可以说在个人操守方面,司马光做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极致。

第二件事值得大说特说。司马光是仁宗朝的进士,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当过官。当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时候,“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司马光远避洛阳,开始了十五年的修史工作。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近400万字,记述了上起战国初期下到五代末年1362年的历史。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评价此书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了毕生精力,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成疾去世。

第三件事不好说。不好说是因为比较复杂,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一般人都认为司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反对变法,其实面对北宋“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突出、国力日渐颓下的严峻形势,司马光也有变革的思想,王安石变法前的“庆历新政”,司马光是支持的,希望以吏治改革为龙头,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

所以说,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分歧,并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如何进行改革。王安石设想“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主张大刀阔斧地进行财政、军事改革,“开源”以增加国家财力。而司马光认为天地间的财物,总数就那么多,不在民就在官,“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想方设法与民夺利,害处比加赋还严重。所以司马光更提倡“节流”,主张进行吏治改革,以恪守礼教宗法为准绳,形成节俭清廉的社会风气。

至于司马光坚持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也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它更多指的是古圣先贤“安邦固本”的成熟经验,即“兴教化、兴政治、养百姓、利万物”的人君之道。所以当他看到王安石的变法在某些地方被贪官污吏歪曲利用,成了扰民、害民之法,他就坚决站在了反对变法的第一线。比如“青苗法”,司马光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必须及早废除。

当然,司马光的看法也有失偏颇,他只看到了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问题,却没有看到变法对增强国家财力、军力做出的巨大贡献。宋神宗死后,反对变法的高太后掌权,67岁的司马光重回朝廷中枢,开始以满腔热情废除新法。他打着“以母(高太后)改子(宋神宗)”的旗号,干得很彻底、很偏执,不管效果好与不好,将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青苗法等新法一律废除。就连大家普遍认可的免役法,司马光也拒绝苏轼等人的劝说,坚决予以废除,气得苏轼直骂他“司马牛”!

不止砸过缸,司马光还都做了哪些事呢? 第2张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等到宋徽宗上台,王安石等改革派人士又大受荣宠,王安石被追封为舒王。而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309人被斥为“元佑奸党”,被列入所谓的《元佑党籍碑》,碑文由宋徽宗亲笔书写并刻录在石文德殿门上。只要名字列在碑上,活着的人谪贬远地,死了的追贬官职,而且朝廷规定这些人不得在同一州郡居住,皇族不得同他们的后代通婚,一代大儒竟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