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百科 > 诗词名句 > 《龙标野宴》王昌龄所作,写出作者内心的孤寂

《龙标野宴》王昌龄所作,写出作者内心的孤寂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9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七绝圣手”。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龄所作的《龙标野宴》吧。

人生如浮萍,飘荡东西,摇摆不定。风起于青萍之末,轻轻一阵风吹过来,人生就会遭遇另一个不同险恶。

人人都在努力,想要成为一棵参天向上生长的大树,好让自己能够摆脱根基不稳的尴尬处境,不再是南北飘零的浮萍。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成功和失败,都在转眼之间。有人笑,有人哭,擦干眼泪仍得继续往前走,因为生活不相信眼泪。

《龙标野宴》王昌龄所作,写出作者内心的孤寂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51岁的王昌龄在江宁丞的位置上已经枯寂地坐了八年。就在这一年,又遭到他人诽谤,再次从江宁丞贬谪为龙标尉。这首《龙标野宴》,大约写成于就任龙标尉不久。

《龙标野宴》

【唐】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

龙标,南朝梁为龙檦县,隋属沅陵郡,唐武德七年改名龙标县,因龙标山得名,即今湖南省黔阳县。离京城相隔三千多里,可谓穷乡僻壤之地,没有开化之野。

几年之后,天下大乱,59岁的王昌龄离开龙标,准备归乡安度晚年。可是,命运是难以捉摸的,就像天意从来高难问。当他途经亳州之时,却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沅溪夏晚足凉风”,写眼前景。沅溪,当为沅水溪畔。沅水,王昌龄曾在《送柴侍御》诗中有句:“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夏天傍晚,临近沅水溪畔,从远方水面吹过来的阵阵凉风,已经足够驱赶暑热,使人顿觉万分清爽。从小处下笔,写身体触感,显情绪愈发真实。

诗人立足于溪畔,耳听溪水潺潺声响,视野开阔,目光及处,一片清亮,加上凉风袭人,心中郁闷不觉为之一扫。如此一来,就为此诗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龙标野宴》王昌龄所作,写出作者内心的孤寂 第2张

“春酒相携就竹丛”,写野宴之陋。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诗经·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宴而无伴,宴而无居,只有孤零零的诗人自己,携带着春酒,悠哉悠哉,沐浴夏日晚风,与竹林相邻,就竹叶声响下酒。

至此,诗人才涉及“野宴”,紧扣诗题。没有其他人的,属于一个人的“酒宴”,其中内含着的寂寥之情,就像酿造之“春酒”,越冬而方熟,至春始能饮,无比沉郁。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写内心之情结。不要说那些熟悉的美妙歌曲,因为自己贬谪偏远之地,就总是带着几分忧愁;你们且看,远方青山,高空明月,何曾远离过我呢?它们就是我最忠实的朋友,长久相伴。

诗人现实状况是不美妙的,与此时所见的风景恰好相反。他是惨遭贬谪于此,人生地不熟悉的情况,孤独从来都是难免的。他的孤寂来自于他所强调的“青山明月”,是没有人知,只有自然景物陪伴的凄凉。

然而,他似乎需要自己坚强,也坚决维持着这种场面。他说“莫道”,却又说“愁”,欲盖弥彰无遗;他说“不曾”,却又说“空”,强笑欢颜如斯。诗人终究是矛盾的,内心的彷徨让他无法自圆其说。

《龙标野宴》王昌龄所作,写出作者内心的孤寂 第3张

或许,也有某种可能,诗人是真心不寂寞,因为他还有如“青山明月”一样坚贞永恒的友情。在这里,必须提到大诗人李白,其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们不知此时的王昌龄是否知晓李白为其所作诗,如果有知,那么一切就非常明朗起来。本诗所写“青山明月”就不仅仅只是指向自然景物,而真正是以此来代替诗人和朋友之间,一直长存彼此心中的深情厚谊。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