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百科 > 成语典故 > 如何理解成语“以貌取人”?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以貌取人”?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5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如何解释成语“以貌取人”?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 以貌取人

【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解释】: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如何理解成语“以貌取人”?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故事】: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淡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如何理解成语“以貌取人”?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第2张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