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战史风雨 > 古代战役 > 牧野之战是是一场殊死搏斗,为什么出兵时大家会“前歌后舞”?

牧野之战是是一场殊死搏斗,为什么出兵时大家会“前歌后舞”?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9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说到牧野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关于牧野之战,史书留下不少描述,让后人了解了三千年前的那一场决定商周命运的战争,但也有不少记载令人读来费解,其中之一是牧野之战中“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屈原《天问》:武王三军,人人乐战,并载驱载驰,赴敌争先,前歌后舞,凫噪欢呼。《尚书大传》: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欢乐歌舞以待旦.......惟丙午,王还师,师乃鼓躁,师乃慆,前歌后舞”;《白虎通·礼乐》:武王起兵,前歌后舞……

综合这些记载可知,武王伐纣出兵之后,就是一路欢歌笑语、载歌载舞,到了商郊之后、牧野之战前一夜,周人大军竟然还“欢乐歌舞以待旦”,第二天牧野之战中又是前歌后舞。

我们都知道,牧野之战是周革殷命的一场决战,是一场以小博大、以弱击强的战争,是一场商周两国的殊死较量,而歌舞代表轻松与愉快,两者并列在一起非常不合常理。那么,“前歌后舞”之说是史家杜撰,还是另有隐情?

牧野之战是是一场殊死搏斗,为什么出兵时大家会“前歌后舞”?

史书记载了一种可能:武王伐纣是一场无比圣洁的正义之战,周人大军一到,殷人立即土崩瓦解。周武王代表正义,相信必然会战胜纣王,因此或许才会一路载歌载舞、欢声笑语。

《史记·周本纪》记载:“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孟子·尽心下》记载:“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孟子否定牧野之战的血流漂杵,认为仁者无敌,以仁义伐不仁必然无比轻松,纣王大军甚至欢呼周人到来。

这一逻辑就是周武王代表仁义,纣王代表邪恶,而“仁义必胜邪恶”,于是周武王率领仁义大军,犹如郊游一般载歌载舞。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肯定不可能,仁者无敌于天下只是儒家臆想。况且,与这两段记载不同的是,武王伐纣时态度非常谨慎,对纣王非常重视。

古公亶父时期,周人就已谋划商朝,学者将之称为“剪商”。经过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周武王四代百年努力,终于迎来了伐商时机。那么,在这一场伐商战争中,周武王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牧野之战是是一场殊死搏斗,为什么出兵时大家会“前歌后舞”? 第2张

第一,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在孟津观兵,会盟者有八百诸侯,诸侯都说可以出兵伐纣了,但周武王却称时机未到。所谓时机未到,无非是纣王实力还很强大,周人此时出兵胜算不大而已,于是周武王否定了同盟诸侯的建议。

第二,周人是小邦,殷人是大邦,以小邦击大邦,必须要把握机会一击必杀,因此牧野之战前,周武王鼓舞士气时说,“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意思是机会难得,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更不会有第三次了。

与此同时,“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纣王军队看似非常整齐强大,于是周武王再一次强调了战术纪律,“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要求军队不能乱了行列阵型,对步法、击打都有严格的要求。

通过这些描述可知,周武王态度非常鲜明,对牧野之战极为严谨,不太可能有载歌载舞的心情。既然如此,诸多典籍中的“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件事与“川军”有关。

牧野之战时,周武王军队除了周人之外,还有很多诸侯军队,《尚书·牧誓》记载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排在第二的是“蜀”,即如今的四川,因此周武王军队中有“川军”。

晋朝的《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周武王讨伐封国之后,巴蜀之师臣服于周国,于是才跟随讨伐商朝。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有侵犯、进犯之意)殷人,前徒倒戈。”

大概意思是,巴蜀勇士以歌舞的方式冲锋陷阵,本质上是一种战斗方式,而不是艺术或审美表达。但问题在于,《华阳国志》是地方志著作,东晋人常璩所写,离武王伐纣已经过去1300多年,是不是“武王起兵,前歌后舞”的历史真相呢?

牧野之战是是一场殊死搏斗,为什么出兵时大家会“前歌后舞”? 第3张

“武王起兵,前歌后舞”是不是描述的当时巴蜀勇士战斗方式,如今已经难以100%还原,但从古今川人习俗来看,更接近历史真相。

汉高祖平定三秦时,招募了一批巴人士兵“为汉前锋”,而这些巴人士兵“锐气喜舞”,还得到了刘邦的赞赏。《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因此楚汉争霸中也有一批“前歌后舞的川军”。

历史学家汪宁生在《释“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中指出,云南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和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至今还有战前“歌舞以凌”的习俗,即在战前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盾上画有色彩鲜明、形象恐怖的图案,然后一边舞刀一边吼叫,制造一种令人恐怖的氛围,进而冲上去杀敌。结合景颇族、彝族流传下来的习俗与史书记载等,汪宁生认为前歌后舞应该是川军的一种战斗方式。

可见,川人具有“歌舞以凌”的传统,本质上是一种战斗方式,以制造恐怖氛围震慑敌人。而当时商周及其盟友从未有过这一习俗,咋看一下非常新奇,于是可能就此误以为是“载歌载舞、前歌后舞”。其实,这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古代中国人战前会擂鼓,古代川军会歌舞与之一个道理。

令人疑惑的是,这支川军与三星堆文明有何关系?上世纪,在四川广汉市鸭子河南岸,考古专家发现了著名的三星堆遗址,让人得以一窥神秘的古蜀国,而武王伐纣中存在的“川军”,是不是三星堆文明派出去的呢?其实,三星堆文明没落时,武王伐纣之时已经基本消亡,因此武王伐纣中的川军并非三星堆所派,但应该是古蜀国的一个分支,被周武王征服之后参与了伐商战争。

总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说的是不是川军,如今还不能100%肯定,但基本可以肯定川军参与了牧野之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将星传奇
古代战役
战史秘闻
抗日战争
军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