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乾隆说本朝无名臣是什么意思?他为何要这么说?

乾隆说本朝无名臣是什么意思?他为何要这么说?

来源:文史谷    阅读: 1.8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主持编纂了一部古今书籍集合《四库全书》,是由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共同编撰,3800多人抄写,前后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完本后的《四库全书》整体规模是明朝明成祖时期编纂的《永乐大典》的3.5倍。

乾隆说本朝无名臣是什么意思?他为何要这么说?

为编纂这部所谓前无古人的浩荡巨著,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八年下旨向全国收集古今各类图书,起先,清朝的各督抚大臣都以为乾隆只是为了弘扬所谓的盛世而编书,大家也都很配合,经过一年多的献书行动,从全国各地汇集了一万多册各种书籍供乾隆选定。

结果大家都猜错了乾隆的真正心意,乾隆编书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弘扬什么盛世,而是为了端正意识形态,乾隆登基初期曾经一度以宽仁理念治国,放松了文字禁,但在很多为了上进而丧失道德的官员眼中,文字案件是打倒政敌和巴结皇帝的最有效手段。

清朝从入关以来就重视文字禁,顺治康熙雍正执政时期都有过大规模的文字案件,严酷的文字案件当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权,乾隆登基后,因为当时清朝已经入关一百多年,不管是因为高压也好,顺应也好,清朝的统治权基本上稳固,所以乾隆也放宽了文字禁。

但从乾隆十九年到乾隆二十八年,发生了许多揭发逆书案件,如《文武记》逆书案,《治平新策》逆书案,《吊时》逆榜案等等,包括《水浒传》这样的民间演义小说也被称之为“教诱犯法之书”。这些都是因为官员之间的争权而互相揭发出来的,涉及的官员包括从中央的御史到地方上的督抚等各种级别的官员。

这么多逆书案件发生,让乾隆高度警惕,不管乾隆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为了维护以爱新觉罗家族为首的清朝统治权,他是不惜大杀特杀的。而且从乾隆执政中期开始,因为乾隆自己的挥霍无度和好大喜功,到处游玩和四处征伐,国家财政逐渐衰败,也导致民间引发了各种不大不小的叛乱。

乾隆说本朝无名臣是什么意思?他为何要这么说? 第2张

民间有不满情绪,官员士绅中也有恢复为前朝说话的意向,如果两者结合在一起?为此,乾隆当然毫不姑息的对涉及到文字案件中去的官员举起严惩之刀,但总靠杀戮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法,乾隆也清楚部分文字案件是被无良官员利用,所以他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编纂《四库全书》的大项目就出台了。

乾隆组织编撰《四库全书》的目的首要是借编书篡改对清朝统治权不利的各种历史记载,其次是收集齐全民间的各种思想学术文献,查看里面是否有对清朝统治权不利的描述和记载,最终的目的是彻底销毁所有的对清朝统治权不利的文字记载,从文字传播的上游遏制。所以,当各地献上的书籍均为普通文献的时候,乾隆大发雷霆,乾隆三十九年特发上谕:

各省进到书籍,不下万余种,并不见奏及稍有忌讳之书,岂有裒集如许遗书,竟无一违碍字迹之理?况明季造野史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断不宜置之不办。此等笔墨妄议之事,大率江浙两省居多,其江西、闽粤、湖广亦或不免,岂可不细加查核。

为督促各地官员查抄所谓的禁书,乾隆在此之后还连发上谕重申自己的要求,明确指示哪种类型的文献需要销毁,还将官员的前程和查抄禁书联系在一起:

朕此前谕令各督抚查办应行销毁书籍,原因书内或有“悖理”“妄诞”者,不可存留于世,以除邪说而正人心。如有与《字贯》(因序言有指责上苍的语句被判定为反书)相类悖逆之书,无论旧刻新编,俱查出奏明,解京请毁,如有收藏之家,此时即行缴出者仍免治罪,若藏匿不交后经发觉,断难轻宥,即该督亦难辞重谴矣。

各地官员在如此严厉的命令下,不得不仔细寻访及严格查抄禁书,在乾隆的亲自督办下,借编撰《四库全书》查抄所谓禁书的运动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从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四十九年这十年间,配合乾隆清查书籍的官员统计出共67万部(本),3000多种类的书籍需要销毁,“毁书之烈”冠绝各朝。

而在各地清查书籍的过程中,大案要案也频繁发生,从乾隆元年至乾隆五十年止,共有文字狱案件71起,其中乾隆四十年后因清查书籍引发的就有44起,占据近三分之二。除严惩波及到的官员外,乾隆对于文字传播的主要群体,即清流名臣也开始大肆打压,乾隆知道民间话语权的重要性,为打击清流名臣的威望,提出“本朝无名臣”的说法:

乾隆说本朝无名臣是什么意思?他为何要这么说? 第3张

名臣之称,必其勋业能安社稷方为无愧,方才当之无愧。然而社稷待名臣而安之,已非国家之福,何况历观前代,忠良屈指可数,而奸佞则接踵不绝,可见名臣之不易得。朕以为朝纲整肃,应既无名臣,亦无奸臣。为何?有朝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之别,也是社稷之福了。

至乾隆四十九年起,乾隆朝就不准有名臣了,名臣奸臣都不准有,只能允许皇帝有名气。而官员的求名之举也被严厉禁止,乾隆明发上谕要求禁止为官员建立“功德碑”或“德政碑”,禁止为离任官员制作万民伞,禁止用民间习俗和礼仪感谢卸任官员,已经建立好的“功德碑”或“德政碑”要全部毁掉。

在如此高压下,所谓皇皇巨著《四库全书》顺利编纂完成,该销毁的书籍都毁掉了,乾隆借此通过文化专制对官员士绅和庶民的思想控制和打压也顺利完成,至少在当时,全国上下就只能记住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和“辉煌盛世”,而失去的可能就是大量的文化断层,比起因战乱损失掉的,这样失去的才是最可惜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