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狄仁杰只是三品内史,为什么能让满朝文武畏惧?

狄仁杰只是三品内史,为什么能让满朝文武畏惧?

来源:文史谷    阅读: 6.4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狄仁杰是唐代政治家,看似只有三品,但他乃是武则天后期的第一宰相。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有唐一朝,关于官方文书中,那是几乎看不到“宰相”这个词的,似乎宰相这个职位已经被取代了,而取代宰相成为国家大事的决策者变成了“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门下省的侍郎”,又或者唐朝高宗时期新出现的一个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事实上,这三个省的长官也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好,他们都是宰相。

宰相不是消失了,而是改名了,甚至是被分权了,以至于连品级都换掉了。

狄仁杰只是三品内史,为什么能让满朝文武畏惧?

“弱化”宰相这件事,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了,封建时代背后的一个更深刻的意义,那便是皇权和相权的权力争夺史,到了隋朝的时候,杨坚彻底架空“三公”等至高无上的一品大员,设立主政的三省机构,把一品大员变成了吉祥物,拥有权力的,则是二品甚至是三品的三省长官们。

不过唐朝也有过一系列改革,那就是将”职事官”和“散官”的概念分开,这让唐朝的大员们达到了权力和荣誉的并重,但又不会威胁皇权。

举一个例子

贞观十六年时,李世民为了让魏徵担任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因此下令诏魏徵为“太子太师”,这是从一品的高阶官位,可问题是,这个一品的级别,在权力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仅仅是身份的加持,魏徵真正有权力的职位,仍然是门下省的“侍中”,这是正三品的官职。

太子太师就是“散官”,侍中就是“职事官”。

这就是唐代的制度特色,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誉权分立”,声望和权力并不绑定,这也体现了相权的衰弱。

所以唐代的三品官可怕吗?

那是相当可怕,他们掌握着相权。

狄仁杰只是三品内史,为什么能让满朝文武畏惧? 第2张

说完了背景,便回到狄仁杰的身上继续讨论。

狄仁杰是太原狄氏族人,属于出身很好的那一类,而狄仁杰年轻的时候就有大画师阎立本推荐出来当官,他本人还是唐朝早期的“进士”之一,这彰显了唐初的两个特色:

一、朝廷的官员选拔仍旧是以“门阀”式的推荐为主。

二、科举还是门阀世家垄断。

不过狄仁杰不是个迂腐的人,他尝到了门阀之利,却不固执地巩固门阀,正相反,他对民间的人才以及百姓有着很公允的态度,他主张科举下沉选拔民间寒士,更主张“官民平等”,绝不让冗余的特权侵占百姓们的生活。

唐高宗在位时期,狄仁杰受到唐高宗重视,被任命为大理寺丞,狄仁杰后世的“神探”形象,就是来自于这个阶段。

而真正让狄仁杰“崛起”成为大佬,乃是武则天时期。

唐高宗后期,因为他的身体病弱,皇后武则天逐渐占据了唐高宗的实权,而武则天为了培养出自己的权力班子,重用了狄仁杰,可惜狄仁杰最初还是十分芥蒂武则天对李唐皇权“侵占”的行为,因此对于武则天,狄仁杰从来不讨好,反而是公开“谏正”,虽然比不上魏徵,但比起一般的大臣那是要好得很多。

狄仁杰只是三品内史,为什么能让满朝文武畏惧? 第3张

直到唐高宗去世,李唐此后的两任皇帝:唐中宗、唐睿宗都是被武则天拿捏的平庸皇帝,所以狄仁杰无法选择,只能选择忠诚于武则天,对于狄仁杰而言,眼睁睁看着武则天“改唐立周”,这是对他们这批旧臣子最大的“羞辱”,可惜没有任何办法。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狄仁杰被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官名以前就是叫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又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乃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凤阁鸾台,就是武则天自立为帝后对“中书门下”的改名,本质并没有改变。

而“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概念,也被视为唐高宗最伟大的政治举措之一。

在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很喜欢重用一些品级不高的有才之士,可自古以来,能力从来都不是权力的“第一要素”,反而是“辈分”、“资历”才是,可李世民又怎么不知道所谓的辈分就是进步面前的拦路虎,因此总是将一些官员破格往上提拔。

这样做有利于社稷,但不利于上层的交际。

一个三四十岁的“毛头小子”,怎么跟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老人相比,这是很多老臣的第一想法。

所以到了唐高宗的时候,他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设立一个特殊的“职位”,就叫做“同中书门下”。

狄仁杰只是三品内史,为什么能让满朝文武畏惧? 第4张

比如这个人才他很有能力,有当宰相的才能,但他本身只是一个六品官,就算只提拔到三品都还要很漫长的时间,短时间内提升到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的任何一个长官之职,这三个省的长官也不会乐意,所以唐高宗设置了一个“同”中书门下。

意思就是,他本身不进入中书省、门下省,但权力“同等”于这两省长官,而后再给一个三品的官级,便有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说法。

所以说,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宰相”数量不特定,人选也不指定,谁有能力就能被破格提拔,而且是那种合理的提拔,唐高宗和舅舅长孙无忌斗权的时候,宰相人数一度达到了九位之多,这本身也是对相权的一种分割。

用一个更合适的词汇来描述此事的相权机构,更像是:“内阁”。

所以狄仁杰在武则天刚登基那一年就成为了宰相,可谓是大红人,而狄仁杰和一般的“谄媚”官员不同,他从来不对武则天低三下四,也不说什么“陛下取代大唐乃是顺应天命”,狄仁杰对于武则天一直宣传的天命说,是从来没有理过,完全一副充耳不闻的态度。

说白了,狄仁杰心里有气,但他不会爆发出来,可要让他低头谄媚,那也是不可能的。

狄仁杰只是三品内史,为什么能让满朝文武畏惧? 第5张

而狄仁杰的底气就是来自于他的能力,即便狄仁杰不讨好武则天,武则天都十分看重狄仁杰。

在酷吏来俊臣在朝堂排除异己的时候,狄仁杰也曾被波及到,差点被来俊臣害死,这说明了武则天试图过“放弃”狄仁杰,因为来俊臣就是秉着武则天的意志“清扫”朝臣,但在公元697年,武则天还是将狄仁杰恢复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再度拜相,执掌朝政。

因为狄仁杰在此期间下放到地方做官,加上狄仁杰对于贪官污吏十分痛恨,所以狄仁杰在官场中有着很显著的威名,大家都怕狄仁杰,一个有实权的宰相,让谁来说都是恐惧的。

而狄仁杰除了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文臣”,他本身又还有带兵打仗的才能,大唐的“节度使”制度,狄仁杰就是最早的提出者之一,因为武则天为了排除异己,将朝廷、宗室不忠于他的人全部清除,在武则天登基时期,消灭了很多镇守边疆的宗室武将,因此边境地区的防御开始虚弱。

为了弥补这种虚弱,狄仁杰想出了节度使自治制度,让节度使在相应的藩镇募兵防御,节度使的“自治权”最初就是用来应对频繁的边境作战,如果什么战争都要先请示在长安的皇帝,那么黄花菜都凉了,所以为了保证大唐战斗力的坚挺,节度使制度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公元698年,突厥南侵河北,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北伐突厥,此时的狄仁杰已经是68岁的高龄了,但也还是带着朝廷的希望北伐,而战争的结果则是突厥撤退,虽然没有爆发太大的冲突,可狄仁杰的名声却是震慑突厥的重要因素。

狄仁杰只是三品内史,为什么能让满朝文武畏惧? 第6张

公元700年,狄仁杰身体开始变得不好,武则天也看出了这个“老搭档”的虚弱,毕竟狄仁杰已经七十岁高龄了,于是武则天便问了狄仁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宰相选谁”?

狄仁杰的推荐是前清河县丞张柬之,而姚崇后来也同样推荐张柬之,于是当了数十年县丞的张柬之在经过了狄仁杰在689年主持的“策论考试”后,一路高升,最终担任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的职位。

而张柬之就是后来帮助唐中宗发动“神龙政变”,逼宫武则天将皇位禅让给唐中宗的最大功臣,在神龙政变发生后,世人纷纷猜测,张柬之的政变、狄仁杰和姚崇的推荐,这两件事情是否已经提前“谋划”好了的,但不管怎么说,张柬之都是“亲李派”,狄仁杰提拔他,也说明了狄仁杰的初心仍未改变。

除了这件事以外,还有武则天“问储”一事,狄仁杰也是力挽狂澜,坚持在武则天之后,应当归政李唐。

当年武则天曾问过狄仁杰,立她们武家人为储君是否可行,言外之意,就是武则天希望在她去世后,这个江山依然姓武,国号依然是周,而狄仁杰则是直接延迟拒绝,表面上说的是武家人没有资格供奉武则天,只有武则天的儿子才有资格供奉,所以应该还政李唐,但实际上,狄仁杰的意思就是:只要你敢把江山传下武家,那么大家就敢造武家的反。

狄仁杰只是三品内史,为什么能让满朝文武畏惧? 第7张

也是狄仁杰的鲜明态度,让武则天放弃了传位武家的想法。

所以站在朝廷的角度来看,狄仁杰本质是对武则天的一种“监管”,而在武周朝这种背景下,狄仁杰能以这种存在意义拜相,可见他的能力是非常出众才会让武则天心服口服。

在狄仁杰表现出“虚弱”的身体状况后,武则天下令狄仁杰拜“内史”,依然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相衔,而内史这个官职,在唐代不是常设官职,内史本是隋朝“中书省”的原名,隋文帝创立五省六曹制,其中就有一个内史省,其主要工作就是中书省的工作。

所以狄仁杰的晚年,其实还兼任了“中书令”一职,因为内史省的最高长官,正是“内史令”,这两者是等同的,狄仁杰在朝中的地位是无以复加的了,他的影响力已经大到了可以指定下一任宰相,如此权威,哪个人会不怕狄仁杰。

就算是副宰相看见狄仁杰都得礼貌,更何况其他的文武百官。

公元700年九月,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悲痛地在朝中说道:虽然这朝堂看似人满为患,但少了狄仁杰,也等于空无一人,在武则天的眼中,狄仁杰的地位就是这么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