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古代谋士献给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为何都没有选择上策

古代谋士献给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为何都没有选择上策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5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对古代谋士和君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自古以来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计谋,历代谋士在战争中起到了献计纳言,为君主完成千秋伟业的作用。但通往成功的方式往往不止一个,这些谋士和军师在一场战争中一般来说,会做出上中下三个决策方案供君主选择。

古代谋士献给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为何都没有选择上策

但大多时候,君主不会选择上策,上策的效果和利益明显是最高的,为什么君主不选择上策呢?

我们通过历史上一个经典的事件——杨玄感兵变来举例说明一下。

杨玄感,隋朝开国功臣杨素之子,家族显赫、自幼善读书习骑射、文武双全,被授予柱国之职,杨素去世之后,杨玄感承袭楚国公的地位。

隋炀帝在位期间兴修大工程,还动用百万大军远征高句丽劳民伤财。许多百姓对于隋炀帝大肆征兵的行为感到愤怒,各地流民难民四起。但是隋炀帝不管不顾,在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失败后,很快就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这让本就亏空的国库雪上加霜,朝廷中的大臣纷纷不满。

古代谋士献给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为何都没有选择上策 第2张

看到隋炀帝逐渐失去人心,在朝廷上端的杨玄感不免动了歪心思,这正是他抓住机会,取代隋炀帝的好机会。

在隋炀帝第二次远征高句丽之时,任命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草。杨玄感察觉时机已到,此时隋炀帝军队主力远在前线,后方兵力空虚有机可乘。于是便与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策划起兵。他们利用粮食召集大量流民,扩大自己的军队实力,当时杨玄感就收集2万流民反隋。

杨玄感起兵造反后,他随即将好友李密招致麾下,并询问李密下一步该如何行动。李密给杨玄感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

上策为攻占蓟县,夺取临渝,控制住关内与辽东之间的咽喉要道,断绝隋炀帝的后路,如此一来,隋炀帝带往辽东的大军无法返回,加上粮草不济腹背受敌,很快就会自行瓦解。

中策是直取长安,占领先机,着重防守,为以后夺取其他地方争取时间,待时机成熟再稳步进取。

下策是攻打临近的东都洛阳,号令天下,但如果一百天之内拿不下,隋炀帝其他地方的军队赶到,就宣告失败。

古代谋士献给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为何都没有选择上策 第3张

杨玄感在思考之后,却选择了使用下策。为什么杨玄感不选择上策和中策呢?

原因很简单,收益高,风险也高。

上策攻占蓟县夺取临渝,切断隋炀帝后路,看似一个很完美很有利的计划,但是其风险巨大。黎阳到蓟县全程要550公里,就算是放在现代开车也要6-7小时才到,更别说是交通落后的古代。

当年司马懿正规军急行400公里也花了8天,按照这个速度,这2万流民兵到达终点也要10来天,并且这不是正规军行进速度没有那么快。这些流民兵是因为粮食才跟着杨玄感的,当杨玄感离开粮仓黎阳时,这些流民就不一定还会跟着杨玄感了,说不定在路上就跑了。

就算勉强到了蓟县,杨玄感这2万流民兵,全是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如果碰上了隋炀帝的正规军,人家可是有十几万正规军,杨玄感部队跟人家根本不可打。面对如此高风险的决策,杨玄感果断放弃了。

而对于中策占领长安,杨玄感为何也不采用呢?

原来长安距离黎阳也不近,杨玄感部队能不能赶到都是一回事,还有就是长安里还有很多隋炀帝的亲信与追随者,他们的势力不容小觑。就靠杨玄感那不正规的2万流民兵,不一定能攻占下来,就算攻占下来,守住也是一大难题。中策的风险也是很高。

而下策的攻打洛阳,洛阳距离黎阳不远,并且洛阳周围有很多粮仓。有了粮仓,杨玄感可以收纳更多的流民,壮大自己实力风险较小。可是杨玄感招募的这几万流民素质实在是太差了,攻不下洛阳,很快这场叛乱就被隋炀帝平息下去了。

古代谋士献给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为何都没有选择上策 第4张

古代作战,虽有上中下三种计策,但大多数君主选择下策实属无奈

因为一般高收益带来的就是高风险,很多君主不愿意冒那么大的风险,而是更偏向于保守的下策。这和现代的生意人投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投资方案,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当然也不存在完美的作战方案,任何方案都是由风险的,它们的区别在于风险的大小于收益的大小。

孙子兵法中的解释就是“为不得已”,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不得已才选择了下策罢了,毕竟很多高风险承受不起。上中下策的排序还是按照激进的顺序排的,上策激进但收益大,下策保守,但收益小。

总而言之,就是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你选择上策的同时,风险也随之上升,这就是为何很多君主不选择上策的原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