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空城计司马懿看穿了吗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撤兵

空城计司马懿看穿了吗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撤兵

来源:文史谷    阅读: 9.2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怎么还要撤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三十六计巧妙记法》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众多英雄豪杰纷纷走上历史舞台,给那个时代留下了很多颇受后人关注的痕迹。进入三国时期之后,魏蜀吴三国的明争暗斗紧张而激烈。

空城计司马懿看穿了吗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撤兵

后人也通过这段历史,创作出了一个个精彩的衍生故事。而要说到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谋士,诸葛亮必然在名列之中。他和司马懿之间的空城计博弈,让很多人拍手叫绝。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司马懿当时其实已经看出了空城计,但为什么最后仍然选择了撤军呢?对此诸葛亮表示:他若不撤,必死。那么诸葛亮又是出于各种考虑,才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呢?

空城计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空城计。人们对空城计的了解,大多始于《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当时魏国派遣司马懿挂帅,让他率军攻打蜀国

由于马谡大意失街亭,司马懿大军取得胜利后,继续行军挺进,直逼西城。

此时的诸葛亮根本无兵可用,但是他一点也不慌乱,在仔细思考了一阵以后,诸葛亮让人打开城门,自己坐在城楼上弹琴唱歌。司马懿本性多疑,看到诸葛亮此举,觉得城中一定有埋伏,便带着军队退了回去。

不过从历史方面来看的话,这个空城计故事其实是虚构的。因为在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且当时与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当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失,迅速撤回了汉中。

根本没有发生所谓的“空城计对决”。空城计作为一种心理战,也并非是三国时期人士所创,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历史上就已经出现过使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了。

空城计司马懿看穿了吗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撤兵 第2张

当时楚国的楚文王死后,令尹公子元很想占有嫂子文夫人。为了让文夫人看到自己的能耐,公子元于公元前666年出动重兵攻打郑国。

郑国当时实力较弱,实在是无力抵抗公子元的大军。这时候上卿叔詹让城内的士兵全部一藏起来,店铺照常开门,百姓也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准露出一丝慌张之色。

公子元见状担心遭遇埋伏,便派人进城打探虚实。这为叔詹从齐国搬救兵创造了机会。

公子元得知齐国联合鲁国以及宋国正在赶来救郑的路上后,心知自己已经错过了攻打郑国的最佳时机。想着已经打了几场胜仗,于是选择离开。

且在离开时为防止郑国追击,公子元让军队“人衔枚,马裹蹄”,悄悄从营地撤离。将所有的营寨以及族旗全部留下,迷惑郑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记录在册的空城计使用案例。

司马懿撤军

接下来我们再说回《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关于空城计的较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读者都认为司马懿比诸葛亮愚钝,否则怎么可能会上当。

但是如果从当时的局势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司马懿应该是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他仍然选择了撤军。而其中原因,诸葛亮则表示:若是司马懿没有撤离,那么司马懿必死。

空城计司马懿看穿了吗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撤兵 第3张

司马懿此人拥有非常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曹魏政治团体内部获得了颇高的权力和地位。

作为四朝元老,司马懿带领着整个司马家发展到了顶峰。曹氏家族的确非常倚重司马懿,但同时也对司马懿非常提防。

毕竟要是没有司马懿的助力,曹氏家族将会面临一些难缠的麻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氏家族和司马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而对比当时的孙吴政权,有诸葛亮协助的蜀汉政权威胁更大,曹魏政权需要司马懿来帮助自己解决蜀汉政权,这也是曹魏会派遣司马懿出兵伐蜀的主要原因。

司马懿为了巩固自己在曹魏政治团体中的地位,就一定要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一定的战绩。可同时司马懿又不能一下子将蜀汉彻底吞并。

因为一旦蜀汉覆灭,在孙吴不足为惧的情况下,曹氏家族一定不会看着司马家族势力疯狂壮大。

为了避免司马家族威胁自己的地位,曹氏家族一定会对司马懿赶尽杀绝。基于此,司马懿虽然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他并没有拆穿诸葛亮兵力空虚的假象,而是顺着诸葛亮的意图选择撤离。

由于在此前的战事中,司马懿率领军队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战果,在诸葛亮大摆空城计时,以“恐有埋伏”离开,也算是师出有名,对曹氏家族有一个交代。

而曹氏家族为了保证诸葛亮北伐时有人可以牵制其,自然会选择留下司马懿。

空城计司马懿看穿了吗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撤兵 第4张

小结

《三国演义》表面上来看,是三个政权在互相争夺,但在各个政权内部,主公同样在和手底下的谋士斗。

另外不仅仅是三国时期,在中国的历朝历代,皇室与朝廷臣子之间,也有着类似的权谋交锋。

所谓“功高不可震主”,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希望手下的臣子可以助力自己成就一番宏图霸业,但同时他也格外担心臣子的威望超过自己,从而颠覆皇权。

这才有了一起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算计和冤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