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面对李卫买官走仕途的举动,雍正和乾隆分别是什么态度?

面对李卫买官走仕途的举动,雍正和乾隆分别是什么态度?

来源:文史谷    阅读: 1.3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面对李卫买官走仕途的举动雍正乾隆分别是什么态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本站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康熙56年,李卫的家中长辈再也看不下去这个游荡子,于是花钱捐官,给李卫谋一个差事。在康熙皇帝晚年时期,朝廷财政困难,捐官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朝廷额外的收入来源。

好事不怕晚,来得早不如赶得巧,说的就是李卫。李卫花钱捐的官是从五品,这在当时已经是算是比较高级别的官职,就算是科举考试入门的官员一般也是从七品芝麻官做起的。

康熙掌管朝政晚期,吏治混乱已经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实,而这样的环境正好为李卫发挥个性与才华提供了沃土。李卫的性格刚正不阿,因为家里根本不差钱,所以在做官之后成为当时的一股清流,贪污腐败的事根本不沾。

其实在康熙皇帝末期,由于卖官鬻爵现象的出现,有不少人都是存着花钱买官后先回本在大赚一场的心态。唯独李卫的想法不一样,他是富裕家庭长大,只想在仕途上取得成就,实现光宗耀祖的梦想。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是李卫仕途的起步阶段,他最初是被安排在户部工作,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收缴钱粮。可别小看这项工作,其背后的重要意义就不说了,主要来看看当时的阻力有多大。

当时户部亲王级别的人都已经插手此事,需要从中扣留下自己的“过手费”,这是整个户部官吏状态的缩影,也是清朝康熙晚年的朝政缩影。

碰上李卫算这位亲王倒霉,刚开始时亲王还暗示李卫,后来眼看李卫不吃这套就用权势来压,没想到李卫软硬不吃,跟亲王正面硬碰硬。

俗话说无欲则刚,李卫毫无私心欲望,就算是丢了这份工作也不可惜,看到亲王仍然不改,就将亲王贪污的事写在户部墙上,一下子就吓得亲王不敢再犯,生怕李卫将此事捅到皇帝那里去。

李卫这样的性格是不符合当时官场潜规则的,得罪人是不可避免的事,肯定有人存着一口气将来要给李卫拉清单。

李卫的幸运之处就在这,别人还没等到报复的机会,李卫就迎来人生新的转机,开始进入仕途的上升期。

康熙晚年也想对吏治进行整顿,于是皇四子胤禛开始关注到李卫这个人,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开始大胆委以重任。

面对李卫买官走仕途的举动,雍正和乾隆分别是什么态度?

李卫先是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后来又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这是个诱惑人的“肥差”,不少朝中官员都对其垂涎欲滴。

盐业是清朝重要的税收来源,而清朝的盐商凭借着宽松的政策大发横财,私底下的暗黑来往也很多,目的是疏通关系和争夺更大的利益,而为政一方的盐驿道作为主管官员,自然受到众多盐商的围攻,很容易沉沦在盐商的“糖衣炮弹”中。

雍正皇帝选人用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李卫在担任云南盐驿道期间,清廉为官,为朝廷治理盐业做出模范,李卫也受到当地百姓的热情拥戴。

由于李卫的突出政绩表现,雍正提拔他做主管全省财政税赋,同时仍然兼管理盐务。随后几年时间里,李卫进入仕途的高光时期,官职像坐飞机一样越来越高。

面对李卫买官走仕途的举动,雍正和乾隆分别是什么态度? 第2张

先后担任浙江巡抚、两浙盐政使、浙江总督等等职务,值得一说的是李卫在两浙地区按照雍正皇帝的要求整顿盐务,在管理盐政和打击私盐走私方面都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

比如当时有位姓沈的盐贩子,被人称为盐枭,他手下的队伍非常强大,人数有几百人,并且还有十几艘大船来负责保护走私盐,当地的官兵经常被沈盐枭的部下打败,因此在当地是有名恶霸。

李卫得知沈盐枭后,直接选拔精干将士与盐枭硬刚,其中韩景琦就是李卫最得力干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对抗后,李卫凭借着胆大包天的虎胆,设下计谋成功将沈氏抓捕归案并治罪。

面对李卫买官走仕途的举动,雍正和乾隆分别是什么态度? 第3张

在打击盐业走私方面,李卫是把好手,在抓捕盗贼方面李卫同样在行。李卫曾经发现地方官对盗贼包庇,导致当地百姓深受盗贼的苦害,于是在经过前期摸查后,最终一举将盗贼抓获,并且将涉事官员全部查办,又为百姓除去一害。

从李卫的仕途成绩单可以发现,的确是百姓的父母好官,朝廷的国家栋梁,但是这样的人在官场上往往是很难生存的,一旦失去皇帝的绝对信任和保护,下场基本都非常惨。

好在雍正皇帝并非庸君,对李卫一直是给予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但是雍正也难以抗住不断有朝臣因为各种各样的事由弹劾李卫。雍正皇帝曾经多次劝说李卫要适当注意方法,不要与大家的关系都搞得这么僵硬。

雍正最欣赏和信任李卫的地方在于他始终是自己一个人,并没有与朝堂上其他势力搅合在一起,这是雍正最为惧怕的,结党营私的后果就是逐渐衍生出不臣之心。

雍正皇帝时期,李卫的仕途走到巅峰,到乾隆皇帝继位后,最初几年时间里对李卫还算可以,还赐给李卫“四团龙补服”,这在清朝代表着难得的荣耀。

在乾隆三年,李卫再次发现朝廷官员贪赃枉法之事,于是一如既往地直接上书弹劾,乾隆皇帝命人查办,结果真的查出来问题,再次为清朝剔除贪赃害群之马。

同年十月,五十一岁高龄的李卫因病去世,乾隆皇帝诏令厚葬,并且追封谥号为“敏达”。这个谥号似乎不太符合李卫的人生经历和人物性格,反而更像是乾隆对李卫的性格期许。

后来,乾隆皇帝开始南巡之旅,当来到西湖后发现神庙里竟然供奉着李卫以及他的妻妾,乾隆皇帝看后非常不悦,自己都没有被这样供奉,而李卫竟然享受此等待遇。

乾隆皇帝当即下诏说,李卫是凭借着父皇的隆恩厚赏才有这样的地位,但是没想到在民间竟然是这样的骄横妄为,看来并非正直公正的大臣,于是命人将李卫的神像销毁。

这都是李卫死后的事情,所以说幸亏李卫死得早,如果当时还活着,免不了要受到一顿责罚,就不会有安享晚年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