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李煜:是一位伟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无道的皇帝

李煜:是一位伟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无道的皇帝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4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李煜,又称南唐后主、李后主、词帝、李从嘉,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自古亡国之君多凄惨,南唐后主李煜也不例外,国破后被押送到宋朝的都城汴京,被封了以后带有侮辱性质的违命侯,在汴京度过了两年的时光,最后死于宋朝的毒酒之下。史载,赵光义曾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无能无识之辈,何以能守国十余年?”因李煜是亡国之君,虽其是一位伟大的文人,然后世多认为李煜昏庸无道。

李煜:是一位伟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无道的皇帝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因貌有奇表遭长兄太子李弘冀猜忌。李煜为避祸,醉心经史典籍、不过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后太子李弘冀去世,中主李璟力排众议,立李煜为太子,入主东宫,后登基帝位。

李煜做皇帝后爱民如子,李璟在位期间,南唐多次发生战争,致使国库的大量消耗,国势渐弱,大臣多建议增加赋税,以充国库。但李煜考虑到连年的征战最受苦的是百姓,于是他下诏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休养生息;同时还取消李璟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制度,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将屯田所获租税的十分之一作为官员俸禄,时称为“率分”,此项政策推行后,既增加了赋税,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挠刻。

李煜:是一位伟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无道的皇帝 第2张

南唐时期,因连年的征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官员更是不顾国家安危人民疾苦大肆买卖兼并土地,日益严重。李煜看到了问题的所在,于是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方面南唐后期通货膨胀,钱荒严重,为使货币流通良性循环,乾德二年,李煜颁布铁钱,规定每10钱,铁钱6枚并铜钱4枚发行。因铜钱逐步废除,商人多以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出境,朝廷不能禁止。为挽救铁钱的流通,李煜诏令铁钱以一当十与铜钱并行流通。在农业方面,他任用李平掌管司农寺,井田制,创设民籍和牛籍,劝农耕桑,希望借此缓解国难。新制颁行后,因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激烈抵制与反对,改革遂以失败告终。虽然改革失败了,但也不全是他的错,那个时代,地主官僚控制着国家的命脉,他也是无能为力。更何况南唐已进入后期,各方面的矛盾都已经激化,并非一己之力能够力挽狂澜。

李煜:是一位伟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无道的皇帝 第3张

在军事方面,当时宋强唐弱,面对强大的宋朝,李煜采用了陈乔、张洎的策略,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为防御策略。因此,南唐表面上臣服宋朝,暗中缮甲募兵,潜为备战。这便是以弱制强常用的策略。宋与南唐开战后,李煜没有任何迟疑,立刻断绝了与宋的邦交关系,并亲自巡城督战。只是当时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无意为战,刻意隐瞒战情,李煜当机立断,立刻按罪诛杀以鼓舞军心。同时,李煜又以远交近攻的策论,致书吴越王钱俶,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晓以大义,以图瓦解宋与吴越的联盟,但最最终没有打动钱俶;朱令赟战死后,李煜又命张洎作蜡丸帛书求救于契丹。积极为救亡图存而努力着。

李煜在用人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策略,当时南唐在淮南战败,后又中主李璟去世,南唐朝堂人心惶惶,到处都是一种悲观颓丧的气息。李煜为了重振旗鼓,确立威信,便起用旧臣,稳定朝野重心。用在杨吴时代就投奔江南的闽将林仁肇、韩熙载、皇甫继勋等人。同时,对于在淮南战事中弃扬州化装逃跑的冯延鲁,李煜也重新给予礼遇。

作为文人的李煜,十分了解人才的作用,他十分重视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在乾德二年,他举行了一场科举考试,任命韩熙载为主考官,此次共录取了九名进士。后来皆成了南唐的中流砥柱。后来又多次举行考试,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位才子,他又多次举行复试。即使是在南唐亡国的开宝八年二月,李煜仍然举行了南唐的最后一次科举,录取了张确等十三人为进士。

李煜:是一位伟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无道的皇帝 第4张

无奈,李煜接手的是一个风雨缥缈的国家,如同明末的崇祯皇帝,这或许是他在政治方面欠缺成就的原因。在政治方面,李煜一味地忍让,李煜认为他只要处处迎合着宋朝皇帝的口味,就能保住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宗庙,可惜李煜失算了。即使他每年向宋朝纳贡,殷勤地侍奉宋朝,即使他多次派使者前往宋朝表达臣服之意,即使他废除了唐朝国号,下令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仍然没有阻挡宋朝的灭唐之心。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就历史而论,南唐不灭亡是不可能的。当时中国的历史形势要求南唐亡国。北宋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无论如何李煜是无力回天的。更何况在那种强国压境的情况下,李煜能守国十五年之久,可见其才识非同一般。后来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终时时不忘故国,心系故土,从未心归宋朝,终至客死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