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崇祯继位之后为何没能彻底消灭起义军?

崇祯继位之后为何没能彻底消灭起义军?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4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崇祯继位之后为何没能彻底消灭起义军?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历史上的明朝亡于农民起义,在明末的崇祯朝,明军和农民起义军反复纠缠了十七年,前期曾多次击败农民起义军,包括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等农民起义军早期领导人纷纷陨落,但明朝却始终没有扑灭这星星之火。

农民起义在崇祯元年爆发,到崇祯十七年灭亡明朝,中间实际上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崇祯十一年之前,明军是追着农民起义军在打,其次是崇祯十一年到崇祯十二年,农民起义军完全雌伏,最后是崇祯十二年后,农民起义军反过来追着明军打。

也就是说,明朝的农民起义在崇祯十一年到崇祯十二年这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里,有一段空窗期和调整期,当时的情况是,在崇祯九年闯王高迎祥被明军俘杀后,农民起义陷入低潮,随后至崇祯十一年上半年,在明军的持续打击下,剩余的三大起义军头目中,张献忠、罗汝才投降,李自成仅带着十多个人躲进了深山老林。

形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到底不如明军,小规模袭扰和游击战还好,大规模的会战,基本上很难打得赢,只能被消灭或投降,这一年的空窗期虽然很短暂,但也是明朝消除农民起义隐患的最好机会,可明朝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崇祯继位之后为何没能彻底消灭起义军?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罗汝才等降而复叛,随后,李自成也从大山深处杀出,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农民起义军就恢复到鼎盛时期,洛阳、襄阳等大城市纷纷陷落,李自成还多次围攻河南重镇开封。

洛阳、襄阳、开封这样防守严密的大城市,在崇祯十年之前,农民起义军是不会攻打的,因为他们没有那个实力,崇祯十二年后,为何就突然有了?从被明军追着打,到追着明军打,这一年发生了什么?让农民起义军变得这么厉害?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清军的入侵和洪承畴麾下秦军的调动

崇祯十一年八月,关外的清军在睿亲王、奉命大将军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率领下再次入关,一路横扫河北、山东等地,至第二年,也就是崇祯十二年三月才退回到关外,期间攻陷城池36座,俘获人畜、钱财、粮食无数。

为应对这次入侵,明朝把本来用于监视农民起义军和防卫地方的明军全部调回到了京师附近,直接造成了中原、湖广、陕西等地区的防务空虚,而投降的农民起义军大多都安排在这些地方,明军远调,给了他们反叛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崇祯十二年初,一直主持剿匪的三边总督洪承畴率部入京勤王时,直接调任蓟辽总督,洪承畴是崇祯十一年之前,在应对农民起义军时,功勋最卓著的明朝官员,他练出了一支由他亲自指挥的秦军,战斗力远超农民起义军,正面对上后几乎战无不胜。

至少到崇祯十一年之前,明朝派出去主持剿匪的官员中,还没有谁能比洪承畴的战绩更大,但因为关外的形势严峻,崇祯看见洪承畴能打,就把他调走了,并且,洪承畴为了到关外任职后,能压制辽东将门,在崇祯的同意下,把他一手练出来的那支秦军也带到关外去了。

这样一来,农民起义军最害怕的对手走了,最打不赢的军队也走了,可以毫无顾忌地闹腾。反观明朝,卢象升在崇祯十二年一月战死,孙传庭反对把洪承畴手下的秦军调到关外,认为这是给了流贼复起的机会,因这个正确的建议得罪了主张调动的杨嗣昌,被关进了监狱。剩余的明朝官员中,没有人能给予农民起义军任何压力。

第二:为解决军费,主政的杨嗣昌提出加税,激化了矛盾

清军入侵和洪承畴麾下秦军的调动是军事上的原因,明朝在政治层面上,也没有抓住农民起义陷入低潮的机会,本来应该借张献忠等人的投降之机,恢复几个战乱省份的民生,安抚百姓,组织他们回乡种地、生产,从根子上瓦解农民起义,毕竟,农民起义军的兵源就来自于无地种,无饭吃的百姓。

崇祯继位之后为何没能彻底消灭起义军? 第2张

可明朝的财政拖了后腿,明朝政府无钱去安置散落在各地的难民,因为土地也都被各地士绅强占,也无法组织他们回乡劳动。火上添油的是,崇祯十年新上任主政的杨嗣昌为帮助明朝应对危机,提出了一个增加军队数量和军费的主意并被采纳,为此,明朝要各地多缴纳二百八十万两银子的税。

这二百八十万两税的来源,按照杨嗣昌的意见是“按田亩加派”,并且杨嗣昌反对“分别贫富”,也就是说,在杨嗣昌的意见中,穷苦老百姓和富人一样,都要交这个税,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个税全加到了老百姓头上,富人有太多的手段去避免交税。

且各地士绅和富人,还借着杨嗣昌增税的行政命令,把税又调高了几分,反正老百姓未必能看到朝廷的圣旨,都是由当地官员和士绅传达,收多少全由他们说了算,这多出来的,自然是他们自己笑纳了。如此一来,北方地区更多的老百姓因此家破人亡,未来,他们全部将成为复出的农民起义军的兵源。

有了以上两大原因的促进,崇祯十二年后重新崛起的农民起义军在北方地区可谓是如鱼得水,战斗力最强的明军在关外,而且未来也回不来了。杨嗣昌的增税计划又成为了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把北方地区老百姓的人心全部送给了农民起义军,不愁兵源,又没有强敌,李自成宣扬的“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响彻北方大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