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陶谦简介 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

陶谦简介 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

来源:文史谷    阅读: 3.0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丹阳县(今安徽当涂东北)人。汉末群雄之一。

在历史上,陶谦并不是个“八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的老实人,他在汉末乱世中,反而是个颇有政治手段的军阀。

再往前说,他年轻时也是个脾气爆、性格倔、说话还不给人留情面的狠角色,以至于在官场上并不讨人喜欢。

笔者先说两个他年轻时的故事吧。

年轻气盛

第一个故事是陶谦早年在扬州庐江郡担任舒令时的事。

陶谦简介 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

当时的陶谦的上级领导——庐江太守是张磐,张磐跟陶谦的父亲又是好朋友,从人情世故上来看,等于是陶谦在父辈的余荫下做官。

张磐也是个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看到好朋友的儿子陶谦,自然想去亲近、提拔。可是,年轻气盛的陶谦可不这么认为。

有一次,陶谦去参加张磐举办的宴会,在席上,张磐特意点名请陶谦跳舞。本来就是娱乐助兴,加上领导发话,这又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大多数人都会顺从的。

可偏偏陶谦当众不给张磐的面子,不肯上场,张磐觉得很难堪,说出去的话又不好收回,于是舔着脸再三发出邀请。

众人见状,总不能让领导一直这么尴尬下去啊,得帮领导暖场啊,于是大家也跟着起哄“来一个!”陶谦这才勉强站起来。

然后呢?陶谦到场子里勉强比划两下就表示跳完了,这……场面一度再次尴尬到冰点。

张磐的面子已经挂不住了,他问陶谦:“你怎么这么快就跳完了?你怎么不转圈啊?”

陶谦反一语双关地回答道:“我不能转,我转就胜过某人了。”

因为在古代“转”有“升官”的意思,陶谦这段话中的双关是:我不能升官,我升官了就超过你了。

好吧,话说到这份上,张磐对陶谦的好感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吴书》说张磐“因爱生恨”,从此只想整陶谦,最后陶谦自己也觉得待不下去,于是辞职跑了。

第二个故事,陶谦出征关中的事。

中平元年末(184),凉州的羌胡人,还有一些汉人官兵,趁着朝廷平定黄巾之乱时,也打着“清除宦官”的旗号作乱。次年(185),朝廷派出车骑将军皇甫嵩前往凉州平叛。

皇甫嵩在去年平定黄巾的战役中功高居首,可以说汉灵帝对他寄予厚望,皇甫嵩在出征时就选拔了议郎陶谦为扬武都尉,随军出征。

打了小半年,皇甫嵩在长安作战没有取得战果,还得罪了中常侍张让、赵忠。张让和赵忠在汉灵帝面前进谗言,于是皇甫嵩被免了军权,换成司空张温去长安接手军队。

陶谦简介 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 第2张

 陶谦与张温的纽带

这个张温呢,是个亲宦官的名士,按照汉灵帝的规矩,当官都是要掏钱的,不用说,张温也是花了不少钱的,还跟宦官们的关系搞得不错。

所以,看到亲宦官的张温接替了不屈于宦官的皇甫嵩,陶谦的一身傲骨就体现出来了。

陶谦对张温非常地不屑,甚至有一次在酒会上当众侮辱张温,让张温下不了台。张温受不了这个羞辱,当众宣布免了陶谦的官,把他流放到并州的边塞去做苦力。

陶谦被赶走后,也有人帮陶谦说情,等张温的气消了,大概是想到自己也是个名士出身,自己要大人有大量嘛,于是反悔了,派人去把陶谦追回来。

这位帮陶谦说话的中间人也是好人做到底,等陶谦回来后,就去跟他说:“我安排一下,明天你和张公在宫门口碰个面,你跟他道个歉,这事就算翻篇了,你看怎么样?”

陶谦听了也没多话,胡胡渣渣地答应了。中间人再赶紧向张温汇报:“明天陶谦在宫门外等你,到时候他会向你道歉的。”

张温一听:“行啊,我大人有大量嘛,他道歉,我当然接受了!”

结果到了第二天,张温和陶谦宫门外“不期而遇”,陶谦见到张温,却不低头认错,反而仰起头来说:“我要道歉也是向朝廷说,怎么可能会为你?”

张温一看,这又被摆了一道,但是他大人有大量,只反唇相讥:“恭祖你的疯病还没好啊?”然后,张温还是摆了酒席,算是翻篇了。

如此看来,张温也许是不想跟他一般见识罢了。

 出任徐州

关键词:拜为徐州刺史、平定黄巾叛乱

中平五年(188年),东汉帝国各地叛乱此起彼伏,汉灵帝刘宏为此改革国政,选拔有能力的名士出任地方,例如刘虞出任幽州牧,刘焉出任益州牧,黄琬出任豫州牧,贾琮出任冀州刺史,再有就是,陶谦拜为徐州刺史。

当时的徐州正在闹黄巾,《后汉书·陶谦传》写陶谦到任后:

“击黄巾,大破走之,境内晏然。”

至于陶谦是如何击败黄巾军的,在《三国志·臧霸传》中记载了一些线索,说陶谦拉拢了泰山流寇臧霸、孙观等人对抗黄巾。

臧霸和孙观都是来自兖州泰山郡的流寇。

臧霸的父亲得罪了太守,在外地被抓捕后将被送到郡府治罪,臧霸得知,便带着几十名门客,前去拦截一百多人的押送队伍,成功将父亲救走,并一同逃入徐州东海国避难。

陶谦到任后,不但不抓捕他们,反而招安并任命臧霸为骑都尉,让他率领骑兵去对抗黄巾军。

到了初平年间,豫州刺史孙坚还表奏朱治为督军校尉,前去协助陶谦讨伐黄巾。可见陶谦和孙坚的私交也不错,这可能是陶谦和孙坚同在张温麾下共事过的缘故

陶谦出身丹阳,当时的丹阳兵颇有威名,例如初平元年(190)曹操还跟夏侯惇、曹洪等人到扬州征调丹阳兵补充实力。

陶谦在徐州时也有这么一支丹阳兵,其统帅是同乡曹豹、许耽。说句后话,也是实在话,丹阳兵在史书上虽然有名,但是没有什么建树。

陶谦在对徐州士人的征辟任命上,也是可圈可点的。

琅琊名士赵昱,一开始被陶谦任命为别驾从事,东海名士王朗则被任命为治中从事,两人都受到陶谦的重用。

彭城名士张昭则拒绝了陶谦的征辟邀请,陶谦很生气,一度想要将张昭治罪来泄愤,后来是赵昱替张昭求情,陶谦这才罢手。张昭后来入了江东,归了孙策。到了陶谦逝世后,张昭还为陶谦做诔文哀悼。

陶谦也是有任人唯亲的情况。

例如同乡笮融,就担任了彭城相,此人人品低劣,又笃信佛教,打着礼佛的名号,在地方上疯狂敛财,贪污公款,陶谦对他也不闻不问。

在汉末乱世时,因为青州黄巾的缘故,大量百姓涌入徐州避难,例如青州名士郑玄,故平原国相陈纪,故九江太守服虔等人都迁居徐州,寻求陶谦的庇护。

在这些名士中,郑玄的名声最高,《后汉书·郑玄传》说陶谦对郑玄“执师友之礼”。

汝南名士许劭也曾避难徐州,陶谦也对他以礼相待,但是许劭对陶谦的印象不好,他认为陶谦只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并非真心善待士人;后来许劭找了机会离开徐州,转投扬州刺史刘繇去了。

《后汉书·许劭传》说后来,陶谦果然抓捕了不少寄居徐州的士人。这事也没有其他史料印证,具体细节也只有天知道了。

乱世军阀

关键词:讨伐董卓、向刘协表忠心、灵活政治手段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起兵反董。在一片讨伐董卓的舆论环境中,陶谦却非常淡定,他对此保持中立,可见他对袁绍、袁术兄弟的所做所为并不认同。

这一点和《三国演义》是不一样的,在罗贯中笔下,陶谦是个忠君爱国的大好人,是讨董的十八路诸侯之一。再看看历史上的陶谦,真相恰恰相反。

后来袁绍、袁术因为争权夺地反目,关东反董的大旗反倒让坐镇河南的河南尹朱儁扛下来了。

朱儁本是受制于董卓,乘着孙坚攻入雒阳后(191年)宣布参加反董的,朱儁先投靠袁术,但袁术和孙坚要集中力量去跟袁绍对抗,所以朱儁又转向其他地方官员求助。

身为徐州刺史的陶谦,在这个时候才表明了反董立场,站出来帮助朱儁。史书上说陶谦援助了三千精兵,并表奏朱儁为车骑将军。

要知道去年(190),反董联军盟主袁绍也是自称车骑将军的,陶谦这个操作,很显然是把“自己和朱儁的联盟”与“袁绍的军事集团”分割开来。

只可惜,占据河南的朱儁仍然势单力薄,并不是董卓军队的对手,坐镇陕县的牛辅派出李傕、郭汜、贾诩等人率军东征,先击败朱儁,再攻入陈留、颍川。

等到次年四月(192),董卓在长安遇害,李傕等人听闻变故后赶紧撤军,不久,在六月一日,李傕的凉州军团成功攻入长安城,掌控朝政。面对凉州人的“权力复辟”,陶谦又再一次与朱儁搞了一个“反李傕同盟”。

面对陶谦、朱儁的发难,李傕采纳贾诩、周忠的计谋:用朝廷诏书征调朱儁入朝做官,封官许愿。朱儁权衡再三,选择应征入长安。

“什么?!反李傕同盟的盟主居然选择不战而降?”——朱儁走后,留下尴尬处境的陶谦。

没有关系!政治手段超级灵活善变的陶谦,马上派出从事王朗、赵昱前往朝廷进贡,向天子刘协表示忠心——其实是针对李傕。

李傕也心领神会,通过朝廷下诏嘉奖陶谦:迁为徐州牧,加安东将军,封溧阳侯。

看看:刺史升级成州牧,加将军名号,封侯。这是在当时东汉政治制度下,人臣的最高嘉奖了。当时还有荆州刺史刘表,也是靠向长安朝廷进贡获得荆州牧、镇南将军、封成武侯的嘉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后,又有更多的地方官员也派人向长安朝廷进贡,以期获得奖励。

得到长安朝廷认可后的陶谦,又与袁术结盟,对抗袁绍。当时袁术尚在荆州南阳,陶谦则是跟公孙瓒联合,与袁绍和曹操展开了一次大会战。

袁术与(袁)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这场会战时间在《武帝纪》中记载是初平四年(193)春,最终以陶谦和公孙瓒的联军战败而告终。

在荆州那一边,荆州牧刘表成为袁绍的盟友,开始进攻南阳袁术,袁术在南阳不得人心,只能东入豫州,又联络了黑山军、南匈奴军、豫州黄巾军一同进攻冀州(袁绍)、兖州(张邈)。

曹操腾出手来,挥师援助张邈,在匡亭一战中一举击败袁术的联军。因为刘表已占了南阳,袁术已无路可走,只能一路继续向东逃窜,进入了扬州。

随后,袁术杀了扬州刺史陈温,夺了寿春,在扬州才算站稳了脚跟。

到了这时,袁术和陶谦又闹翻了。袁术自称“徐州伯”,准备向徐州用兵,陶谦也看出形势变化,对袁术有所防范。

例如汝南人吕范接受孙策的指使前去江都接孙策的母亲,陶谦听说后,派人前去围捕吕范,因为陶谦固执地认为吕范是袁术派来的间谍。

 曹嵩之死

关键词:阙宣叛乱、曹嵩一家被杀、与曹操交恶

初平四年(193)六月,徐州下邳国爆发阙宣叛乱,陶谦对阙宣也采取招安的策略,并允许阙宣的叛军北上,任凭他们攻入兖州任城国、泰山郡等地。

此时兖州刺史正是曹操,此举可以说是陶谦借刀杀人的计划,他的算盘打得挺好的。

其实在此之前,曹操知道自己在去年的会战中得罪了陶谦,预见到双方恶化的关系对避难在徐州琅琊国的父亲曹嵩十分不利。

恰好在本年,琅琊王刘容也逝世了,曹嵩也失去了靠山——之前,曹嵩就是因为与刘容的私人关系很好,所以才选择避难琅琊。

陶谦简介 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 第3张

  《三国演义》连环画中曹嵩读信

曹嵩也是个“老江湖”了,看到琅琊国不宜久留,也决定带着家人和大量财物去兖州投奔儿子曹操,路线是从琅琊国进入泰山郡,曹操得到情报,便安排泰山太守应劭前去中途接应。

但是事与愿违,曹嵩一家人死于陶谦的士兵之手。

当然,这个故事在《吴书》中的说辞是说:陶谦好心好意地派都尉张闿率两百骑兵护送曹嵩离境,但是张闿贪图曹嵩的财物,在途中杀害曹嵩,劫财跑路。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塑造陶谦这个老实人形象,也采用了这段记载。

实际上,曹嵩死在陶谦士兵之手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其次陶谦和曹操交恶在先,也没有任何参与护送曹嵩的理由。《吴书》的理由实在是教人难以信服。

甚至在司马光编纂《通鉴考异》时对此事也考虑到,陶谦指使阙宣北上泰山,很可能是借刀杀人中的一环。

《通鉴考异》:《魏志·武纪》言谦“与宣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谦传》亦云“谦始与合从,后遂杀之,并其众”。

按,谦据有徐州,托义勤王,何藉宣数千之众,而与之合从?盖谦别将与宣共袭曹嵩,故曹操以此为谦罪而伐之耳。

不论这场阴谋的背后玄机如何,曹嵩横尸异乡,陶谦也彻底得罪了曹操,曹操听闻噩耗,便在兖州誓师讨伐陶谦,要替父报仇。

二伐徐州

初平四年(193)秋,曹操率大军从小沛攻入徐州彭城国,在傅阳与陶谦的徐州军队决战,陶谦军战败,只能退守郯、武原两地(郯县是陶谦的治所)。

曹操无法突破陶谦设下第二条防线,于是率军南下下邳国,先后攻克取虑、睢陵、夏丘等县城,将本地百姓屠戮一空。当时很多百姓为此渡江避难。

在陶谦方面,公孙瓒麾下的青州刺史田楷,带着平原令刘备率军增援徐州,曹操眼见难再有机会,加上军粮将尽,于是在冬天选择退兵回兖州。

危机已过,田楷也表示要撤军,因为田楷和臧洪(袁绍设的青州刺史)还在争夺平原国,增援只不过是一时之需。

陶谦非常识时务地趁机挽留了刘备,《先主传》说陶谦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并把麾下的丹阳兵(曹豹、许耽)也交给刘备指挥,这么多优厚条件送给刘备。

于是,刘备“见利忘义”,脱离田楷,去了小沛。

第二年(194)春,曹操又组织了第二次讨伐徐州的军事行动。

这次曹操并没有像第一次那样走小沛,很狡猾地改走泰山到琅琊国的路线。

曹操的改变让陶谦的军队又是猝不及防,从琅琊国到东海国,曹操大军势如破竹,打得陶谦又再次龟缩在郯县城中,惶惶不可终日。

好不容易等到从小沛赶来增援的刘备和曹豹,他们在郯县城外与曹操军决战,结果也仍然被曹操军打败。到这时候,城中的陶谦终于感到绝望,甚至都想放弃徐州,也渡江回老家去了。

但历史上的这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在这个节点上偏偏有了转机:陈留太守张邈趁着曹操东征徐州的时候,联合吕布,夺了兖州的大部分地盘。

曹操听闻兖州变故,后院起火,只能赶紧撤军了事,又放过陶谦一次。

兴平元年,(曹操)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陶)谦恐,欲走归丹杨。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

陶谦托孤

曹操军撤走后,郯县城中的陶谦这才松了一口气,但好景不长,陶谦居然得了重病,奄奄一息。

陶谦逝世前,曾对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等到陶谦逝世,糜竺就带着州府官员一同去迎接刘备入主徐州。

经常有人会问,陶谦为什么不让他的儿子接管徐州?

真还别说,在裴松之在注引《吴书》中提到陶谦有两个儿子:陶商、陶应。他还特别说明了,这两人都没有出来做官。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陶谦深知自己与曹操的恩怨才导致徐州百姓惨遭屠戮,如果继续让儿子在徐州做官,恐怕会让徐州百姓继续遭到曹操报复,二则自己儿子也很难在乱世中存身。

所以陶谦的选择是让出徐州:一个对自己后代,对徐州本地人最好的选择。

本文转载自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