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魏延之死是否另有隐情?在历史上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魏延之死是否另有隐情?在历史上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来源:文史谷    阅读: 1.6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魏延之死是一场冤案,在他的死亡背后,诸葛亮也有着他难言的苦衷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魏延是一对冤家。魏延在长沙刚刚投奔诸葛亮,诸葛亮就当着刘备的面,要斩了他。而斩杀魏延的理由却是他脑生反骨,日后必反。果然,在多年之后,诸葛亮刚死,魏延就为争夺军权起兵造反。幸亏诸葛亮在死前留下了锦囊妙计,派马岱留在魏延身边,趁其不备斩杀了他。但是,在历史上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这中间是否另有隐情呢?

一、魏延之死。

在历史记载中,魏延的死与《三国演义》大不相同。他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结束时被杀的。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魏延依然是诸葛亮的先锋,他的大营在诸葛亮大营前十里的地方,保护着诸葛亮主力的安全。在魏延的努力下,诸葛亮的主力得以进行屯田,与司马懿长期相持。

但是,由于诸葛亮的身体情况日益恶化,蜀军的这次北伐也进入了尾声。诸葛亮在发动这一次北伐前,就为自己指定了继承人。他秘密向刘禅上表,推荐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并且将蒋琬留在成都,还留下一批人辅佐他。当诸葛亮去世前,他又召开了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布置自己死后蜀军的行动。

魏延之死是否另有隐情?在历史上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在这次军事会议中,诸葛亮没有让魏延参加。他在这次会议上,将自己死后的蜀军指挥权交给了杨仪,让他指挥全军撤回蜀中。而蜀军中最重要的将领魏延,则被诸葛亮委以断后的任务。诸葛亮为了以防万一,又派姜维走在魏延之前,作为实际上的蜀军的断后部队。他下令说,如果魏延愿意担任断后任务,大军就按照次序行动。如果魏延不同意,那么就不理睬他,丢下魏延大军自行撤退。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到魏延营中去传达诸葛亮的命令。魏延听了十分生气,他对费祎说出自己的意见,那就是让诸葛亮的文官护送诸葛亮的棺椁回蜀中,自己接管蜀军继续北伐。谁知道费祎寻找借口跑回蜀军大营,向大家汇报了魏延的意见。于是大家便按照诸葛亮留下的命令,不理会魏延径自撤退了。

魏延听说大军撤退的消息十分生气,他率领部下抢先撤退,一路上烧断栈道。当蜀军主力到达斜谷南口的时候,遭到魏延的堵截。蜀军中的大将王平上前呵斥道,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敢如此作乱。魏延的部下认为过错在魏延,因此都四散离去。魏延和他的儿子数人奔汉中,被杨仪派马岱斩杀,并且还夷灭了魏延的三族。

二、魏延的死因。

魏延被杀的原因,在《三国志》中就已经写得很清楚了。那就是“不便背叛”。这是因为魏延并没有背叛的理由,而且他的行动也表明了没有与蜀汉的敌人有勾结。魏延的死因实际上是因为和诸葛亮的长史杨仪争夺军权,失败被杀。

魏延在历史上并不是投降刘备的降将,而是带着自己的部曲投奔的刘备。他跟随刘备后,屡建战功。在夺取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汉中之战后,他是刘备亲自挑选的汉中太守,负责守卫蜀汉的北大门。

在诸葛亮时代,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失败,魏延成为蜀汉首屈一指的大将。他被诸葛亮调入自己的手下,成为他的先锋。在阳溪之战中,魏延率领的蜀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也为此被封为南郑侯,假节,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将领,并且也被大家公认为将来接替诸葛亮职位的人选。

但是魏延这个人虽然骁勇善战,可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缺陷。他的性格过于自傲,和同僚的关系都不好。尤其是与诸葛亮手下的长史杨仪的关系特别恶劣。杨仪是诸葛亮倚重的文官,他为诸葛亮操办后勤等事务十分得力。杨仪依仗诸葛亮的器重,对魏延毫不相让。杨仪的职位本身就低于魏延,魏延自然对此十分恼火。两人最后势同水火,争吵时魏延竟然拔出刀来威胁杨仪。

魏延之死是否另有隐情?在历史上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第2张

因此,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对于杨仪接管军权,指挥自己断后十分气愤。他对费祎说,我是什么身份,能够受杨仪的指挥,为他做断后的将领。为此,魏延为了夺取蜀军的指挥权,与杨仪发生了武力冲突。最终魏延争夺军权失败,被杨仪所杀。

三、魏延之死是否与诸葛亮有关。

魏延是因为和杨仪争夺军权失败而被杀,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那么,魏延的死是否有诸葛亮的参与呢?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杨仪擅自做主,没有诸葛亮的参与,另一种说法是这一切的幕后操纵者就是诸葛亮。

我们先看第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这一切都是杨仪的计谋。这种看法认为在诸葛亮弥留之际,已经神智不清,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图。于是杨仪借助自己长史的身份,运用自己的手中权力,假借诸葛亮的名义造成了这一切的后果。是杨仪在通知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的时候,特意没有通知魏延参加。

在会议上,杨仪假借诸葛亮的名义发布命令。是他自己擅自做主,命令魏延断后,并且让姜维担任大军的实际后卫。如果魏延不听从指挥,就舍弃他撤军。而当魏延和杨仪发生冲突的时候,又是杨仪以诸葛亮的名义指挥蜀军攻破魏延,诛杀了他。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在《魏略》中也记载有类似的记载。在这个记载中说,魏延听从诸葛亮的安排,率领蜀军撤军。杨仪见魏延掌握军权,害怕被魏延杀害。于是他造谣说魏延要叛变北上,率领部下攻打魏延。魏延没有反叛的心思,于是不和杨仪交锋,主动退走,被杨仪所追杀。

不过,我们看历史上的记载,就能够看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杨仪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他擅自做主,而是受诸葛亮的安排。首先,诸葛亮在出师前,就已经秘密指定了继承人。但是杨仪、魏延都不知道这件事,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继承诸葛亮职位的当然人选。因此,杨仪才会回到蜀中后,才发现自己失去了一切权力。没有诸葛亮的事先安排,杨仪是不会落得如此境地的。

魏延之死是否另有隐情?在历史上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第3张

其次,在蜀军撤退的时候,在大军指定姜维作为后卫后,又命令魏延作为断后之将。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大军就不管魏延,直接撤退。如果是杨仪擅自指挥蜀军撤退,以他的心胸和对魏延的仇恨,是不可能下这个命令的。杨仪从心里惧怕魏延的军事才能,为了免除后患,他最可能采取的举动,就是不通知魏延自己撤退,把魏延丢给司马懿借刀杀人。

第三,在蜀军撤退时,安排得十分周密。在司马懿追上的时候,蜀军丝毫不乱,摆出反击的架势。这让司马懿以为自己中计,赶快逃回自己的军营,蜀军得以安全撤退。在面对魏延的阻拦,蜀军中能力仅次于魏延的将领王平没有断后,而是在蜀军的前锋。在王平的攻击下,魏延的军队纷纷逃散。这些安排不是杨仪可以做到的,只有诸葛亮才能安排妥当。

因此,给魏延下达这样命令的人只能是诸葛亮。他知道自己一死,就没有人能够压制住魏延。但是为了魏延和他的部下的安危,他还是为魏延留下一条出路。而且派去向魏延传达命令的费祎,正是诸葛亮的亲信,他在日后接替蒋琬成为蜀汉的执政者。这就说明了这一切都是出自诸葛亮的安排。

因此,魏延的死背后有着诸葛亮的影子。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让魏延死于非命呢?其实,诸葛亮也有着他自己的苦衷。他临死前的这个安排,是为了蜀军的安全,也是为了蜀汉政权未来的安全。而这个安排,思想源自于诸葛亮平日里喜欢吟唱的《梁父吟》中“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在当年孙权接待蜀汉使者的时候,就问道说魏延和杨仪都是小人,他们在诸葛亮死后必然作乱,问诸葛亮是否有安排。蜀汉使者的副手回答说,魏延和杨仪虽然有缺点,但是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使用他们的长处。等到将来,诸葛亮肯定会有安排。诸葛亮在得知使者副手的回答后,提拔了这个人。这说明诸葛亮认同这位使者副手的说法。

由此看来,魏延和杨仪的死就都不是偶然事件了。诸葛亮在出师发动第五次北伐前,就秘密确立了继承人,但是他对魏延和杨仪保密,让他们对此都势在必得。这样,诸葛亮的职位就成为让魏延和杨仪纷争的那个“桃子”。

魏延之死是否另有隐情?在历史上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第4张

诸葛亮还将这个矛盾继续扩大,把蜀军的指挥权暂时交给杨仪,并且让职位高的魏延给职位低的杨仪断后。按照魏延的脾气,他自然不会接受这种安排,肯定会和杨仪争夺军权。魏延的军事能力强,但是兵力小。杨仪兵力强,但是军事能力差。杨仪为了躲避魏延的攻击,只会加速撤退。这样,再加上诸葛亮的周密部署,蜀军就可以尽快撤回汉中。

而当魏延对杨仪发动进攻的时候,蜀军派王平对敌,并且拿着诸葛亮的名义来压制魏延。魏延的部下果不其然的逃散,魏延也被追杀。而杨仪在大军安全撤回后,就被剥夺了一切权力。当他口出怨言的时候,诸葛亮的亲信费祎检举了他,最终将其处死。

诸葛亮这样做,主要是他定下了在他去世后,蜀汉停止北伐,休养生息的政策。如果魏延和杨仪存在下来,就会使得这个政策破产,给蜀汉政局产生动荡。因此,为了蜀汉大军安全撤回汉中,并且保证蜀汉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用这样的安排,除掉了魏延和杨仪。

结语:

魏延的死主要是因为他和杨仪争夺军权失败,被杨仪所杀。对于魏延来说,以背叛的名义杀害他是冤枉的,他至死没有反叛蜀汉政权。魏延的死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他过于自傲的主观原因,在关键时刻,他不能冷静地看清形势,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诸葛亮对于魏延还是留下了一条生路的,那就是遵从命令,为蜀军断后。这样,当大军撤回汉中后,一切还会有转机。可是魏延自认为是诸葛亮的当然的继承人,不能忍受杨仪的指挥,与杨仪发生武装冲突。这正中了诸葛亮的“二桃杀三士”的计谋,魏延和杨仪双双死于非命。

但是,这一切也让蜀军全军安全回到汉中,蜀汉的政局也平稳过度,为蜀汉换取了二十年休养生息的时间。诸葛亮的苦心安排,也得到了他预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