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战国时期的兵制是什么样的?战争真的动辄数十万百万人吗?

战国时期的兵制是什么样的?战争真的动辄数十万百万人吗?

来源:文史谷    阅读: 1.7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当时的人口和兵制两方面着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各国为了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采取的方式就是几乎举国男子参加军事训练,从而保证战争动员能力。以秦国为例,《商君书》中便明确规定“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甚至连妇女老幼都不可幸免。

战国兵制:平时各司其职,战时举国为兵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能力有限,各国根本无法负担数量庞大的职业化军队,因此当时各国的常备兵力其实并不多。而为了保证足够的战争动员能力,当时各国采用的基本都是以少量常备军队为主,并组织百姓在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从而保证他们可以随时参军作战。

根据近代出土的《云梦秦简·编年纪》记载,当时各国采取的主要是服兵役的制度,也就是大家轮流残军,从而保证每个成年男子都能够接受相应的军事训练。此外,根据《戍律》的记载,当时服役采取的方式是每年轮换一次,这被称作“过更”。而且,不仅是普通百姓要接受军事训练,哪怕在朝廷为官的管理也是需要服兵役的。

战国时期的兵制是什么样的?战争真的动辄数十万百万人吗?

而在《商君书·兵守》中,则有“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的记载,可见一旦国家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基本是举国为兵,不仅男子参军、而且连妇女也被编入军队,从而达到国家的最大动员能力。

而在《汉书·严安传》中,也有“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记载,可见即使到了汉朝时期,在战争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女子虽然不再需要参战,但却要担负起后勤运输的职责,从而保证战兵数量最大化。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各国的军制与后世完全不同,由于战争频率太高的原因,各国在大规模战争爆发时,完全是一种“全民皆兵”的动员方式,不论男女老少,全部需要参军。

根据推测,战国时期各国的终极动员能力,根本不是后世的“二十抽一,十五抽一”,而是达到了恐怖的“十丁抽一”,而像长平之战这种关乎两国生死的大战,甚至达到“六丁抽一”,也就是说每六个人,便有一个人要上前线参战,这种战争动员能力是极为可怕的。

战国时期各国兵力

关于这个问题,战国策当中是有相应记载的,而根据其中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兵力大致如下:

(一)秦国:奋击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秦惠王时期)

(二)楚国: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楚威烈王时期,未计算楚国水军)

(三)齐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齐宣王时期)

(四)赵国:带甲六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惠文王时期)

(五)魏国:武卒二十万,苍头二十万,斯徒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魏襄王时期)

战国时期的兵制是什么样的?战争真的动辄数十万百万人吗? 第2张

(六)燕国: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燕昭王时期)

(七)韩国:精兵二十万,厮徒十万。(韩宣惠王时期)

这个数字基本代表了各国当时的极限动员能力,而通过这组数字,也可以大致推算出各国的人口,基本情况如下:秦国作为七国之中最强盛的国家,人口约为600万;赵国作为战国后期强国,人口约在500万;楚国在丢失鄢郢等地之后,土地面积有所缩减,但随后又吞并越国,面积仍然很大,人口约在700万;齐国在济西之战后丢失大片土地,面积急剧缩小,但由于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却是齐国之中最高的,人口约在400万;魏国后期已经沦为效果,人口约为200万;燕国苦寒之地,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应在150万上下;韩国是七国之中最弱的,末期领土也极度缩水,人口应该在100万上下。

综上所述,以战国时期的兵制来讲,当时交战双方出动数十万,乃至百万军队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