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费祎身为蜀汉的大将军,为何却不想北伐呢?

费祎身为蜀汉的大将军,为何却不想北伐呢?

来源:文史谷    阅读: 9.6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公元244年,蜀汉延熙七年,曹爽率魏军大举伐蜀。虽然很快,魏军就因为气候原因而撤退,但新任蜀汉大将军费祎却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安然返回了成都。从此,蜀汉的费祎时代来临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然而,不久大家就发现,与诸葛亮时代倾尽全部心血北伐中原不同,费祎似乎对北伐没什么兴趣,而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诸葛亮对于蜀汉来说,有着特殊不可替代的意义;而北伐,是诸葛亮为蜀汉制定的国家战略。

然而,事实上,蜀汉的北伐,从诸葛亮逝世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变质了。

01 蒋琬的消极北伐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经历了诸葛亮去世后的数年调整,蜀汉后三头政治初步形成。蒋琬拜大将军,开府,总览蜀汉军政。

就在当年,刘禅急不可耐地下诏,令刚刚开府的大将军蒋琬:您还是到汉中去吧,咱得伺机北伐啊!

同年,司马懿率军平定辽东公孙渊,刘禅似乎看到了机会,于是,再次下诏催促蒋琬前往汉中,与东吴共伐曹魏。

蒋琬这才亲自进驻汉中,然而接下里的数年里,蒋琬却只是派遣姜维以偏师骚扰陇右,并没有发动实质性的北伐。

由此可见,蒋琬的内心,应该是不愿意北伐的。

事实上,以刘禅对朝政的掌控能力,接连发出这样明确的要求,只能说明,蜀汉朝中要求北伐的声音很大,大家都希望继续执行诸葛亮制定的北伐战略。

公元243年,蜀汉延熙六年,在不断地催促和要求下,蒋琬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态了。

蒋琬一面以姜维为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一面却以诸葛亮数出陇右无功为由,大兴战船,意图从沔水东出曹魏的魏兴、上庸两郡。

这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方案。

蒋琬的攻击目标,也就是当年孟达献给曹魏的上庸三郡县。

从攻守难度上来说,进攻上庸最好的出发地是荆州,但现在荆州在东吴手中,就算蜀汉能够攻取三郡却也是孤悬于本土之外,难以持久占据。

而从战略价值上来说,上庸三郡既不富庶,也没有攻守之利,远不能与关中和陇右相比。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方案,蜀汉劳民伤财而又无利可图。蒋琬此举,颇有些无赖的意思:看你们还逼我北伐不!

果然,刘禅赶紧派遣费祎、姜维前往劝阻。蒋琬趁机上书说,我想了很久,北伐为何难以见效,于是我和费祎姜维商议了一个新方案:

凉州是个好地方,曹魏也很看重,加上凉州地区的羌胡心向我大汉,不如就以姜维为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谋取凉州。(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

至于我本人嘛,应该进驻水陆要冲涪城,既作为姜维北伐的大基地,又可以很好的策应东面和北面的战事。(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率军为维继镇。今涪水路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

看起来这是个比北伐更加稳妥的方案,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比下涪城和汉中的位置,一下就明白了,涪城也就是今天的绵阳一带,距离汉中已经有大约400公里了。

说得更明白一点,北伐很重要,还是要执行的,但却已经被无限期延后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蒋琬退回涪城不久,蒋琬就“疾转增剧”,而只保留大司马的虚职,而费祎接任了蜀汉执政(大将军、录尚书事)。

这件事的背后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蒋琬真的生病了,要么是蜀汉朝廷看出蒋琬的消极执行而撤了他的实职。

那么,蒋琬是真的病了么?

蒋琬去世于延熙九年,而接下来的几年里,蒋琬再无任何作为。我们不排除蒋琬身染重病拖了两三年才去世,但这种可能性,在蒋琬那个年龄,是不常见的。

所以,或许蒋琬退居幕后,而费祎上位,是蜀汉朝廷对北伐国策的一次自救行为。

这一点,从延熙十年,蜀汉朝廷任命姜维与费祎共录尚书事,或许也可以得到证明。因为姜维,是一个坚定的北伐派。

02 改弦更张

然而,或许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费祎对北伐的反对,比蒋琬更加鲜明。

姜维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将才。费祎时代,姜维频频用兵于陇西,希望争取羌胡部落的支持。

为此,姜维还发动了洮西之战等几次战役,与魏军边防名将郭淮、陈泰等人一一过招,未落下风。

费祎身为蜀汉的大将军,为何却不想北伐呢?

然而,费祎只是一心修明内政,对于姜维的北伐,他却屡屡从后勤和兵员方面进行掣肘。以致于姜维所能调动用来北伐的军队,往往不超过1万人。

而面对姜维的质问,费祎并没有像蒋琬一样,以进为退,而是直言不讳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们的才能比起诸葛丞相来说,差太多了;诸葛丞相都没做到的事,我们能做到吗?

(吾等不如丞相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

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侥幸取胜啊,万一失败了,则再无本钱。不如守着一亩三分地,等待后人来完成这个功业吧!

(且不如保国安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与蒋琬的吞吞吐吐不同,这几乎等于是公然反对北伐的国策。

与此同时,费祎时期的蜀汉,有着比蒋琬时期更好的北伐时机。

蒋琬时期的对手曹魏,前期明帝在位,后期曹爽专权,至少曹魏内部还是团结的;

而费祎时代,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内部开始站队,紧接着就是夏侯霸投蜀和淮南王凌叛乱,曹魏内部诸多势力蠢蠢欲动。

可以说,整个三国时期,这是蜀汉最好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拥有北伐曙光的时候。

这一点,费祎并不是不知道,他也并不麻木,相反他博闻强记,治事也极快。曹爽死后,费祎还曾专门组织讨论曹爽和司马懿的是非问题。(司马懿诛曹爽,祎设甲乙论平其是非。《三国志·引<殷基通语>》)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蒋琬只是消极执行,朝廷便一再下诏催促;而费祎的公然反对和拒绝执行,却没有得到朝廷的催促诏书或者其他反对的声音。

仅仅相差数年,费祎为何就公然反对北伐,又为何蜀汉朝堂的声音差别如此之大呢?

因为诸葛亮时期虽无北伐之机,却有北伐之心;而现在虽有北伐之机,蜀汉朝堂上却再无北伐之心。

04 诸葛亮的理想

经过短暂的刘备时期,蜀汉就来到了诸葛亮时期。

诸葛亮治蜀的名气之大,诸葛亮对于蜀汉的特殊意义,使得诸葛亮制定的北伐国策几乎与蜀汉的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很多人不理解,明知实力不如曹魏,为何诸葛亮还要倾尽全力北伐?

很多人说,这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攻为守,不给曹魏以喘息之机。

但事实上,诸葛亮所进攻的,仅仅是关中地区,盟友东吴也仅仅在淮南一带活动而已,曹魏广大关东地区早就进入了和平生产年代。

而同时,冷兵器时代,进攻方消耗的人力和物资比防守方要多得多。换句话说,诸葛亮如果真的只是以攻为守,那么不待曹魏被拖垮,蜀汉就会先被拖垮。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说到底,这是个政治问题。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看起来这只是一句口号,但这却是一句大实话。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老蒋和小蒋在位时,反攻虽然无望,但他们父子却反复强调他们是正宗的“中华民国”,经过老李一顿瞎搞,事情终于变质了。

诸葛亮时代的蜀汉也是一样。在我们眼里,这个政权应该叫做“蜀”而不是“汉”,但在刘备和诸葛亮眼里,这是万不可以的。

我们才是大汉帝国的合法继承人!

这不仅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的心灵归属,也是跟随刘备入川的大多数蜀汉高层的心灵归属。

而这些人,才是整个蜀汉政权得以建立的根本基础,是刘备集团赖以立足的权力基础。

蜀汉政权不是依靠巴蜀本土势力建立的,而是外来政权,刘备从外面带来的士族们一直居于蜀汉的统治地位。

因此,在广大中原被曹魏占据之后,弱小的蜀汉唯一得以凝聚人心、以弱抗强的精神力量,便是北伐中原。

不断的北伐让蜀汉高层一直都提着一口气,憋着一股劲。

这口气要是松了,这股劲也就没了,那么,蜀汉政权要么像湾湾一样被本土势力颠覆和改造,要么因为没有凝聚力而走向衰落和灭亡。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时期,蜀汉一直民贫而不国弱,蜀汉野战军团面对更强大的曹魏边防军却能一直保持攻势不衰。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04 费祎的现实

虽然这口气、这股劲使得弱小的蜀汉一直保持强盛和活力,但一直超负荷转的蜀汉,每个人都过得很累。

高层过得很累,因为更弱的国力不会有太高的容错率。诸葛亮殚精竭虑是他自己选择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保持点灯熬油的高负荷运转,还思虑缜密。

底层也过得很累,因为国家薅羊毛薅得实在是太多了。蜀汉有超过10万人的常备军和4万人的官吏群体不从事农业生产,而需要仅仅不到100万的人口来供养,所以蜀汉的赋税,一直是三国之中最重的。

偏偏这些从事劳动生产的蜀汉广大民众,并不明白政府为何要一直北伐,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并不以中原自居,也不谋求成为大汉帝国的继承者。

因此,广大的蜀汉人民,并没有必须北伐的情节。

诸葛亮御人有术,大家还是服从的,但继任者却未必能做到。

这一点,从蒋琬的消极执行和费祎的反对北伐,蜀汉人民并没有嗷嗷叫,反而偏远的南中地区还更加稳定就可以得到答案。

这就是费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费祎身为蜀汉的大将军,为何却不想北伐呢? 第2张

我们不能得知,作为荆州人执蜀汉之政,费祎是否继承和坚持着诸葛亮当初的理想和心理归属感,但我们可以明确的是,以费祎之敏锐和过事不忘,这个现实他肯定十分强烈的感受到了。

事实上,在理想和现实面前,我们很难判定诸葛亮与费祎执政方针的对错,诸葛亮治蜀闻名后世,而费祎保国安民却也使得蜀汉保持了最后的团结。

如果对比后来姜维不断北伐,而导致蜀汉民怨沸腾、上下离心的景象,我们实在难以苛责这位蜀汉四相中最后的名相。

或许我们只能说,诸葛亮选择了为理想而献身,费祎选择了为现实而低头。而不同的选择,总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而费祎的选择,又将为蜀汉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