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明朝始亡于嘉靖,实亡于万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明朝始亡于嘉靖,实亡于万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9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崇祯,作为亡国之君,被骂是应该的,但一个国家的锅,一个人肯定是背不动的。

秦以来,凡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存续均难以超过300年,明朝国祚276年,并不短。

明朝始亡于嘉靖,实亡于万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大规模农民起义,是王朝衰亡的重要信号,比较典型的有:

秦末农民起义、西汉赤眉绿林起义、东汉黄巾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宋代方腊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等。

一旦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王朝必会在短时间内灭亡。

除了秦以外,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本质原因都在于,人地矛盾/阶级矛盾达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处在生死线的边缘,唯有起义方能求得一线生机。

不断增长的人口与相对固定的粮食产量,最后必会引发崩盘,但很多农民起义爆发时,全国的粮食产量未必不能养活全国的人口,起码能养活绝大部分人口,贫穷的人口也不会无限制增长。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本就是对立矛盾,而依托地主阶级建立的皇权体系,很难保证地主不去兼并农民土地。

王朝初期,地主阶级力量经历洗牌,力量孱弱,农民人口被战争、瘟疫大量削减,所以整个国家的人地矛盾很低,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人民就能活得比较体面,所谓治世,大抵如此。

王朝中期,人口不断增长,人地矛盾开始显现,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方式兼并农民土地,部分无地农民或沦为佃农,或沦为流民,或沦为饿殍。

由于地主少交税(尤其是人头税的朝代),被地主隐匿的人口(佃农)不交税,导致掌握大量土地和人口的地主,在单位土地缴纳的税严重下降,由此导致朝廷税收大幅度下降。

为了弥补税收不足,朝廷又对有地农民增加税收,进一步导致农民破产,沦为佃农。

王朝末期,人地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一旦天灾爆发,大量农民将跌至生死线边缘,农民起义在所难免,而朝廷平乱需要钱,会对正常交税的地区增加赋税,这又会进一步激发农民起义。

明朝始亡于嘉靖,实亡于万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第2张

明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朝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不可谓不厉害,常常打得农民军无处安身,闯王一代目高迎祥都被俘而死,但农民起义总是灭了一波,又增一波,便是如此。

站在崇祯的位置上,纵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附体,最多也是再苟几年,明亡是不可逆转的事。

既然崇祯接手的是个烂摊子,那么,这个摊子从什么时间烂的呢?换个说法,明朝的土地兼并从什么时间开始愈演愈烈的呢?

土地兼并从王朝初创,恐怕就开始了,但真正剧变往往在王朝中期。

始亡于嘉靖,很多人都拿大礼议说事,因为大礼议确实割裂了朝廷,导致行政效率降低,但朝廷的割裂未必会影响到地方,就如吕雉、武则天虽然玩得猛,但整个国家的运转还是向上的。

嘉靖之罪,在于长时间的在位期,没能负起一个皇帝的责任,任凭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甚至为了一己私欲,贪天下之财,滋生的腐败更是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连有着明朝头号政治家之称的徐阶都有着大量土地和佃农。

封建王朝的根基就在于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人地矛盾)在可控的范围内,一旦失衡,王朝覆灭便是早晚的事。

万历朝还能借着张居正改革带来的红利,打赢三大征,但之后又是嘉靖的老路子,明朝的衰亡就不可避免了,再后面又出了个木匠皇帝,真正到了崇祯手上,明朝早已是积重难返,恰逢小冰河期、女真人崛起带来的内外压力,明朝这座大厦终于是扛不住了。

崇祯在位,说句不好听的,他做什么都是错,因为他做什么都得不到正向的反馈,地主阶级就是不交税,农民阶级加税就造反,偏偏崇祯还是想有所作为,因此做得多错得多。

李自成凭借“拷饷”,“闯王来了不纳粮”,向地主阶级开刀,拉拢农民阶级,最终逼得崇祯自缢于煤山歪脖子树。

所以说,明末的财税和粮食未必不能养活全国的人口,起码大部分人口,但要从这帮蛀虫嘴中要两粒粮食,比登天还难。

还记得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有个情节是,宋神宗的老妈和奶奶到他面前哭诉,王安石变法如何天怒人怨,想想作为太后和太皇太后的他们会少了富贵吗?她们的话只不过是替站在身后的利益阶层发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