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能善终?

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能善终?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3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能善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居高位的人是三重的人:君主和国家的人,名声的仆人,事业的仆人。所以他们是没有自由的,既没有个人的自由,也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没有时间的自由。”

有许多人想要往上爬,为官是他们的梦想,但只有真正登上那个高度的人才知道高处不胜寒。

正如培根所说,身居高位的人是没有自由的,他们受制于君主,受制于人民,有时候还会受制于同僚。

这种受制于人的感觉古代的官场上会更加明显。

伴君如伴虎,古代官场上,受到重用甚至有巨大功劳的人时常会被皇帝怀疑,那些功高盖主的人比起碌碌无为的人来说,更容易不得善终。

郭子仪就是一个功高震主的官员,但他却是众多功高震主的人中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能善终?

七朝元老

郭子仪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的一生都是在官场上沉浮,从武则天时期到唐德宗时期,他经历了七朝,是朝堂上的“元老”人物。

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正在家中守孝。古代官场上,守孝期间是不能任职的,但郭子仪却是被唐玄宗“夺情启用”,这足以见得他有多受重用。

郭子仪受到唐玄宗重用,被封为卫尉卿,同时兼任灵武郡的太守,皇帝命令他带兵平定叛军。

古代兵权是十分重要的,掌握兵权的人除了要有足够的军事能力,还要让皇帝足够信任,因为兵权一旦交到了拥兵自重的人手中,将会对朝堂产生巨大的威胁。唐玄宗命令郭子仪带兵平叛,可见对他的信任。

郭子仪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安史之乱的平定不是一时半会就完成的,郭子仪以及一些其他武将,耗费了许多年才成功收复两京。

在这期间,他曾经被剥夺兵权,即使兵权被夺,他也一直以大局为重,始终忠于朝廷。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郭子仪等人更加受到重用,尤其是郭子仪,在这场战乱之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展现,出众的能力让皇帝十分看重。

遭受谗言

树大招风,郭子仪先后受到唐玄宗、唐肃宗的重用,在安史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到一切尘埃落定之时,在位的皇帝已经是唐代宗。郭子仪这个始终被重用的朝臣,终于也引来了其他臣子的不满。

古代官场上,要铲除一个臣子是一件说难不难得事。

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多疑的,他们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些有巨大功劳得臣子多数都有能力,他们想要重用那些臣子,又怕皇位被觊觎,这种情况下,一些谗言就可能使一个功臣变成“佞臣”。

郭子仪得同僚们也深知这个道理。他们不想看到郭子仪一个人受重用,他受到重用在不知不觉中也许就挡了别的朝臣的路。

与此同时,朝中的新贵们也担心郭子仪会仗着自己老臣的身份压制他们,对他十分忌惮。深知皇帝多疑的朝臣们开始向皇帝进谗言,想要将郭子仪拉下马来。

郭子仪在朝中一直兢兢业业,为唐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皇帝也十分忠心,这样一个有大功劳的人,受到重用是因为自己的功劳,但唯一能被人诟病的地方也是那巨大的功劳。

朝臣们以郭子仪功高震主的理由向代宗皇帝进言,皇帝本就多疑,被说的次数多了,即使知道郭子仪是忠心的也不由自主产生了疑心。于是郭子仪被降职了。

被降职的郭子仪也许会有一些不平,有一些心寒,但他没有怨恨,他想要告诉代宗皇帝自己是忠于君主的,因此他拿出了唐肃宗当年给他的御赐之物。

唐代宗看到那些御赐之物会不会就真的相信郭子仪得到忠心,这没人知道,也许表面上是相信的,毕竟一个皇帝对于自己的皇权看得十分重。后来唐代宗还放弃了原本叫郭子仪率兵东征的打算。

郭子仪被降职,被褫夺兵权,从未问过一句,被召回京也是立刻启程,不会寻找各种理由拖延时间。

他知道皇帝的疑心不容易消除,也不与那些诋毁他的人争辩,皇帝下什么命令,他就执行什么命令,这大概也是他最终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一。

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在古代,公主即使嫁人,其地位也是位于公婆之上的,君臣之分极其严格。

在某次家宴上,郭暖酒醉后就指责升平公主,还放出“郭子仪不屑皇位,否则天下早该易主”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不仅如此,还掌掴了升平公主。

这样的言行在封建帝制是要命的言行,一旦皇帝起疑,认为郭家有谋逆之心,郭家将要面临灭族的风险。

郭子仪抱着忐忑的心情进宫面见皇帝,战战兢兢地负荆请罪,希望皇帝能从轻发落。也许皇帝确实是起了疑心的,但郭子仪的态度让皇帝稍微放心,最后这件事被轻拿轻放。

郭子仪之后还被封为了汾郡王,他知道会有人诋毁他,因此他的王府大门一直大开,谁都可以进出,这样的行为,即使皇帝想要怀疑也无从怀疑。

明哲保身

郭子仪病逝之后,唐德宗追封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为他修建陵墓,种种一切都表明了他在朝中的地位。他一生在官场沉浮,所作所为无疑是聪明的。

其一,郭子仪从不与那些构陷他的人争论。不管旁人如何构陷他,他始终不曾解释,皇帝下达的命令他也从不会质疑。

也许他深知口头上的忠心远远不及行动上的忠心更让人相信,也许他知道信任是相互的,也许他不屑与那些人争论,无论如何,他这种态度使皇帝对他的疑心消除了不少。

他不告诉皇帝自己是忠臣,全身心信任皇帝,也接受皇帝的一切评判,将自己是否忠心这个问题交给皇帝自己判断坦坦荡荡,皇帝想怀疑也怀疑不起来。

其二,郭子仪从来不会仗着自己的功劳在皇帝面前高傲。儿子说错了话,他立刻负荆请罪,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并不因为自己曾多次立功就将自己的位置摆放得极高,也不因为自己是多朝老臣就嚣张跋扈,这样示弱的态度更是消除了皇帝的疑虑。

其三,郭子仪无论做什么都光明正大的做。他敢坦坦荡荡大开府门,就是在告诉皇帝自己没有秘密,也不会隐瞒皇帝犯下大逆不道的错,哪怕朝臣再诋毁他,也抓不到他的尾巴。

郭子仪明哲保身的方法是聪明的。他种种行为都是内敛的,他从不说自己多么忠心,但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将自己一颗不二之心放在天下人的面前,这样的效果比跟朝臣们进行无谓的争辩更好。

在郭子仪死后的许多年里,他的功劳都被牢记,唐朝、宋朝、明朝以及清朝,历朝历代追封名将时,他的名字都位列其中,历代君王以及文人、政治家对他的评价也是颇高。

在小说、戏曲以及电视剧中,郭子仪这个形象也经常出现,对后世影响颇深。

为官者,为民,不需要再三表明自己的心意,人们自己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判断这个人的心,旁人说的始终比不上自己的感受,郭子仪深喑此道,在众多功高震主的历史人物中,成为为数不多的那个得以善终之人。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