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孔子为什么要见南子?学生子路又为何不高兴?

孔子为什么要见南子?学生子路又为何不高兴?

来源:文史谷    阅读: 3.6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孔子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卫国夫人南子接见孔子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大意是南子接见孔子那天,穿戴十分整齐,戴着王后凤冠,佩着玉饰,端坐在帷帐中。孔子的弟子子路为自己的老师得不到卫国的国君的召见而屈就去深宫谒见南子的事情而感到十分的不满。孔子连忙给子路解释并向上天发誓说:“如果见南子我做了见不得人的上床苟且事情,天打五雷劈!天打五雷劈!”

孔子为什么要见南子?可以不见南子吗?作为学生的子路,为何会不高兴?后世学者们都想对此进行诠释。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孔子可以不见南子吗?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第二次来到卫国,准备接受卫灵公提供的“奉粟六万”之官职。孔子会见南子,就发生在此次卫国之行。

就在三年前,即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当时孔子还担任着鲁国的大司寇兼摄相事。为加强中央集权,孔子派子路拆毁季孙氏的费邑(山东费县)、孟孙氏的郕邑(山东宁阳)、叔孙氏的郈邑(山东东平)。一年之后,计划都以失败而告终,孔子很快就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宣扬自己政治主张。

孔子为什么要见南子?学生子路又为何不高兴?

早在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就第一次来卫国。当时正值卫国贵族公叔戍发动叛乱。失败后公叔戍逃亡鲁国,而孔子恰好与其父公叔文子有过学术上的交往,或许有人据此举报孔子与公叔戍有“交情”,于是卫灵公疏远孔子。在卫国居住十个月后,孔子不得不于同年末离开卫国。《史记•孔子世家》曾记载此事:“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在流亡陈国的路上,孔子又因酷似阳虎而在匡城被拘留,“将適陈,过匡,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

在与公叔戍定下不再回卫国的协议后,孔子才解了围。

因此,当孔子第二次来到卫国时,不仅政治上失意,还遇到了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卫灵公已垂垂老矣。尽管他对孔子很敬重,却难以给孔子想要的政治职位。

孔子为什么要见南子?学生子路又为何不高兴? 第2张

与之相反,掌握着卫国政治实权的却是第一夫人南子。当她得知失意落魄的孔子正暂居于老友遽伯玉家中等待机会后,并派人主动向他示好。

见还是不见,对于在卫国还未站住脚跟的孔子师徒来说,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也可以说孔子屈尊见南子,是出于政治的需要。

加上是南子首先相邀,孔子推辞之后,不得已而见之。

此外,“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由于南子在卫国政坛上十分活跃,导致四方君子都要参见南子。

因此,后世学者将孔子拜访南子的原因主要有:孔子迫于礼而见;孔子迫于局势而见;孔子迫于保住优厚待遇而见。比如朱熹认为子见南子是因“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因此孔子迫于礼而见之;钱穆在《孔子传》里认为孔子“不必不见”南子,因此最好去见……

可见,以上各种原因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被迫”。

一个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坐了一辆车,宦官雍渠陪侍车右。出宫后,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上跟从,并大摇大摆地从街市上走过。其实,卫灵公和南子都将孔子当成一种政治资本,用车载着孔子招摇过市,引得民众关注与围观。而孔子也意识到民众观看的是貌美如花的南子而不是自己,就深以为耻,发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之感慨。最后,对此感到厌恶的孔子,离开卫国前往曹国了。

其次,作为学生的子路,为什么会不高兴呢?

手握重权的美女南子要约见圣人孔子,且目的是要孔子与卫灵公结为兄弟,进一步广大卫国的政治影响。此外,二人联手,对南子来说,是扩张自己的政治势力,对于孔子来说,是给孔子找到了一个或许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可谓两全其美。

不过,作为弟子的子路却感到不悦。最主要还是以下两方面。

首先,子路早就清楚南子的底细:虽然贵为卫国第一夫人,却名声淫乱。这也是孔子接到南子邀请时,没有立即答应的原因。子路担心老师孔子见南子会对老师的名声产生不利的绯闻,因此才会“不悦”。也就是说他的不悦,并不是孔子和南子做了“龌龊”事,而是因孔子“乃见淫乱妇人,故不悦乐。”

其次,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路十分看重孔子宣传的“礼”以及“道义”。子路最初拜孔子为师时,《论语》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大意是子路追随孔子,是看上孔子“好礼”,并接受孔子的“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之论,才成了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忠实粉丝。

为了“义”,子路甚至可以连命都不要,如他在63岁时为义而死于卫国祸乱。

总的来讲,子路,他在意的是自己的信仰,并将所学知识身体力行,发扬儒家学说,维护自己老师的名誉。要知道,儒家一向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是,这次自己尊敬的师长、信赖的友人--孔子却“言行不一”,这让子路大为恼火。

结合子路以上的状态,孔子接下来的“赌咒发誓”就合情合理得多,“我所不认同的,是连老天爷都厌弃的那种人!是连老天爷都厌弃的那种人!”

子路的愚钝,明显让孔子发火了,还间接为南子作出证明。

因此,南子见孔子时,至少没有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变孔子先前的成见。

后来,孔子又三次前往卫国,还想通过卫灵公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灵公老,怠於政,不用孔子”,卫灵公“与孔子语,见蜚言,仰视之,色不在孔子”,于是孔子再次离开,感慨道:“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孔子前后五次到达卫国,却每一次都失望而去,可见孔子在卫国真是失意,也侧面反映出孔子与南子相见时的心情。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