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百科 > 诗词名句 > 《夜泊荆溪》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怎样理解呢?

《夜泊荆溪》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怎样理解呢?

来源:文史谷    阅读: 1.8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夜泊荆溪

【唐·陈羽】

小雪已晴芦叶暗,

长波乍急鹤声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

眼看山头月落溪。

如果你是一个注意观察自然的人,如果你对二十四个节气很感兴趣,你就会发现,陈羽笔下的小雪时节的景物,真的是惟妙惟肖。

《夜泊荆溪》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怎样理解呢?

按理,晴天阳光充足,芦叶怎么会“暗”呢?这与季节和植物本身的习性相关。大体上说,景物的色泽自春天开始逐渐明亮,至深秋达到透亮,然后又逐渐转暗。这一特征在四季分明的长江流域就表现得更加鲜明。立冬之后就是小雪,小雪一到,长江流域尽管还没有完全进入冬天,但山山水水整体上也会转“暗”。芦苇经过秋末冬初的霜打之后,深秋透亮的黄叶就逐步转为褐色,慢慢枯萎了。陈羽就是江东人,荆溪又在江苏宜兴,所以他说“小雪已晴芦叶暗”是非常准确的。

《夜泊荆溪》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怎样理解呢? 第2张

都说唐诗是形象的,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一幅好画有许多标准画面的统一感,色泽丰富中的协调感,也是重要标准。我们看,这首《夜泊荆溪》统一于冷色调中,阳光、芦叶、长波、鹤声为一帧,孤舟、流水、山头、月落又为一帧。两帧先后承接,非常丰富,且十分生动,“长波乍急”“山头月落溪”就如在眼前。

当然,所有这些,都融于一个“真”字中。没有“真”生活,就没有“真”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