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百科 > 诗词名句 > 王之涣: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仅凭六首诗传世

王之涣: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仅凭六首诗传世

来源:文史谷    阅读: 3.0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之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送别》

只要一到春天,杨柳就会重新吐出嫩芽,长出无数绿油油的枝条,给这里的护城河增添了浓浓的绿意,看上去很是美好。然而,近年来,杨柳的枝条总是被人攀折,柳荫也不再像从前那么浓密了。想必,是在这里送行的人变多了,每个人都以柳条互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才会有了那些个光秃秃的杨柳,更是增添了一种凄凉。

这首五言绝句,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王之涣写作的,诗中的字数虽然短,但是,言简意深。而且,很妙的一个地方是:他并不直接写苦,而是以杨柳入题。杨柳的苦是因为离别的人太多了,所以,被攀折得太多了,怎能不苦呢?以至于,杨柳都知道苦,更何况是离别的人呢。

从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了这位大诗人的那副柔情,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他,是不是也如此柔情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仅凭六首诗传世

虽然,史书上对这位大诗人的记载非常之少,想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不是那么容易。但是,一个能在大唐这样的诗人国度里占有一席之地的人,想必,大家对他的诗才还是非常认可的。尽管,这位大诗人留给我们的只有六首诗,而他也仅仅凭这六首诗,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绝句无冕之王。

所以,我们不妨从他所留下的诗文中,寻找他一生的踪迹。

公元688年,也是武后垂拱四年,原本兴盛的初唐四杰,逐渐衰落了下去,有的已英年早逝,而倡导复古的陈子昂也不再年轻,即将三十而立。哪怕是张九龄,也仅仅只有十岁,可以说,是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期。

然而,就是在这一年,黄河岸畔绛州的太原王家,有一名男婴降生了,他就是王之涣。

尽管,这个家族已没落多年,但是,祖上还是出了不少朝官,算是一个官宦世家,所以,王之涣也算是出生名门。而且,为学仕进的家风也被保留了下来,在良好的家学氛围之下,王之涣的文化课一节也没有少,久而久之,他也就积累了一定的诗文功底。

要知道,在唐朝,尤其是盛唐时代,吟诗作赋是大部分人拓展人脉的必有技能,在文化圈里要想混得开,就要会吟诗作赋。简单的说,就好比今天的卡拉OK,你到了KTV还不能高歌一曲的话,那么,你人际交往的能力,可是要大打折扣的,在别人看来就是个负分项。

长大成年后的王之涣,不仅精文善诗,还兼善填词,而且,令不少女子心动的是,他的长相可谓是仪表堂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帅哥一枚。明明可以仗着帅气的脸庞,从而为所欲为,但是,他却并没有这么做,相反,他很谦卑,为人也慷慨,对任何人都是豪爽磊落,和他交过朋友的人,都会评价他是个有豪侠之气的好男儿。

不过,这样一位好男儿,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还是眼里无法揉进沙子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文人的脾性,影响了他的仕途走向。王之涣骨子里是有豪气的,从他的这一首诗中就能看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曲》

放眼望去,那黄河好像是从缭绕的白云之间滚滚奔流而来,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时隐时现,仔细一看,还有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看上去很是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去吹那首哀怨的杨柳曲,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要知道,春风可是吹不到玉门关那里的啊!

《凉州词》,也称《凉州曲》,但是,它却不是这首诗的题目,而是盛唐时曾流行过的一种曲调名,所以,《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王之涣第一次来到凉州,见到了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不禁感叹这番风景的浩瀚。后来,他在《折杨柳》曲的有感而发下,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诗作,表达了戍守边疆的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情怀。

从这首七言绝句里头,我们能感受他的笔调是苍凉悲壮的,虽然,有一丝抱怨之意,但是,并不消极颓废,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位诗人是有着宽广豁达的胸襟的。王之涣的一生不曾有过军旅生涯的经历,但是,从他写的这首边塞诗文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身上的那种豪放不羁、仗剑悲歌的特质,所以,他是个内心活动很丰富的诗人。

王之涣: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仅凭六首诗传世 第2张

话说,在清代,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有一天,她让一个书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涣的《凉州词》为她题写在一把扇面上,这个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道他过于紧张,一不小心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拿到写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你欺负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怎么少写了一个“间”字?”

这个大臣当时吓得冷汗直冒,因为这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这个大臣突然灵感一闪,急中生智,慌忙地奏道:“老佛爷,我哪敢漏掉了一个“间”字啊,只是觉得王之涣的这首改成了一首词,其意境和韵味会大大增加。”于是,他连忙给慈禧太后读到: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慈禧接过扇子反复诵读了几遍,野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于是,便转怒为喜,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大臣。由此可见,王之涣这首《凉州词》的艺术魅力。

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一身才气的王之涣,始终拒绝尝试走科举这个路线,或许,是有才又有名的缘故,所以,他觉得自己没有必要通过参加科考来证明自己。不过,喜欢交朋友的他,还是会到处拜谒名公钜卿,期望能一步登天。

忙活了很长时间,直到公元722年,已经三十五岁的王之涣,或许是在友人的好心劝勉下,去了官府,做起门子的工作,后来,因为门子调补的原因,去了冀州衡水做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对王之涣很是欣赏,觉得他不但满腹才学,长得也是仪表堂堂,真要计较缺点的话,那就是:他是个已婚且有孩子的男人,因为,此时的他已经三十五岁了。但是,衡水县令觉得这根本不算个事儿,还是毅然决然的把时年十八岁的三女儿嫁给了这位王主簿。

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三十五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这一事件,颇有点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有句流行话说得好:“金钱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所以,只要是有才华,想要讨个老婆,在古代根本不是什么难题。

可是,好景不长,王之涣的性格注定在官场不能吃得开,再加上,他自身的才高气盛,对于官场上的那些阿谀奉承,也始终学不会拍马经营,所以,他在衡水县衙的机关里,混得很是艰难,更不用说为主薄这一秘书之职而低下高贵的头,有时,也会被小人故意孤立。

有一句古话说得非常对:“宁可得罪君子,切莫招惹小人”。果不其然,一身正气的王主簿还是被穿小鞋了。最终,他意识到这里并不合适自己,索性就辞了官,随后,开始了归家云游,结交好友的自由生活。

谁知道,王之涣一走就是十五年。

好在,王之涣的爱妻李氏并不是那种嫌贫爱富的人,只是默默陪伴着丈夫,无怨无悔。在游历的期间,他路过鹳雀楼,面对眼前景色的壮阔,不禁叹为观止,并创作了一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诗词的大意是:每天的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下落,而那滔滔的黄河向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而下。若想要想把这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看够,那么,就请在登上更高的楼层吧。

身为诗人的王之涣,明白调节心态的重要性,所以,对于仕途的不顺,他也慢慢的看开了,更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向往。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渐渐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就好比大自然,自有它的法则和规律,如果,没有遭受过磨难,没有经历过坎坷,那么,如何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呢?所以,只有站得高一点,才能看得更远一点。

今日的所有不顺,都是未来登上更高人生境界的台阶。从这首诗,我们再次看出了诗人王之涣那超凡的胸襟抱负,这抱负不仅仅反映他的豪气旷达,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国家在强盛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王之涣是个豪气的人,同样,他也有柔情的一面,有诗文为证: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晏词》

大概的意思是:春天来的时候,长堤下的水就变得绿悠悠,田间小河里的水,都汇入到漳河那里,一起慢慢的流向了远方。希望不要被那催促我们赶紧上路的船家们所影响,那样的话,只会让我们的离愁别绪变得更多,如果,带着这许多的离愁别恨上船行路的话,那么,可能这小小的船儿都载动不了,浅浅的桃花溪就不能行使这过载的小船了。

这首七绝是王之涣在宴席上写下的,第一行的字,便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看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所以,诗人王之涣运用了这种含蓄蕴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可以说是柔情满满了。

野史有过对王之涣出游的一段记载:他和好友王昌龄、高适在长安游历期间,有一回,三人一起到某个旗亭去饮酒,凑巧,此时他们看见有四个来自梨园班子的美人在那边演出,并且,她们所演唱的歌曲,都是当时诗坛大咖们所写的诗文。

就在这时,带着几分醉意的高适提议说:“平日里我们比诗才,总是分不出高低,不如,就以这四位美人唱谁的诗文多一点,谁就是大佬,这提议如何?”于是,三人经过一番有惊无险的诗才比较,最终,王之涣戏剧性的成了三人中的“大佬”。

到了公元742年,闲了十五年的王之涣,已经五十五岁了,本该好好安度晚年的他,却担任起文安郡文安县尉一职。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刚上任不久的他,或许是因为飘零太久,又或许是流浪过远,患上重病,没多久就去世了。

王之涣那五十五年的壮丽人生,就这样轰然结束了。

王之涣: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仅凭六首诗传世 第3张

生活刚有了转机,王之涣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四十岁就守寡了。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从世人追求仕途的角度来说,王之涣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放大、拉长,王之涣最终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定是有其重大意义的,因为,在他的诗歌世界里,我们能感受到他写作的诗中所蕴含的雄浑悲壮,以及朴实的人生哲理和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