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云人物 > 帝王将相 > 陆逊到底犯了什么错?孙权为何一定要逼死他

陆逊到底犯了什么错?孙权为何一定要逼死他

来源:文史谷    阅读: 1.5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陆逊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如果说三国智勇双全的将帅之才,估计非江东四大英将莫属。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都是智勇兼备,对江东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周瑜赤壁之战击败曹操,保卫了江东。鲁肃为孙权规划发展路线,联刘抗曹。吕蒙白衣渡江,鲸吞荆州,使东吴势力大增。而作为第四名统帅的陆逊,更是临危受命,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枭雄”刘备,使江东局势转危为安,成为了出将入相的风云人物

令人惋惜的是四大英将大多都是短命,周瑜36岁去世,鲁肃46岁,吕蒙42岁,都属于英年早逝。只有陆逊活到了61岁。但陆逊看似最风光,最长寿,但结局却是最不好的。作为一个名冠当时的统帅,没有死在战场,而是被自己的主子孙权给整死,最后忧郁而亡。

陆逊到底犯了什么错?孙权为何一定要逼死他

这到底是为何呢,孙权为何一定要逼死陆逊?有以下四个原因,第四个触碰了吴大帝孙权的底线。

孙权作为称霸东南的一代雄主,度量应该是很大的,但为何对待陆逊这样的优秀人才,却下了狠手,一步一步将陆逊逼死?其实细细想来,孙权的做法和历代君王如出一辙,势在必行罢了。

第一,陆逊是江东士族代表,与孙氏政权矛盾不可化解。

孙权建立的霸业,是在父兄基业的基础上建立的。其父孙坚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在袁术手下为将,得到玉玺后,回江东不久就被战死他乡了。而其兄孙策在孙坚死后,依附袁术。在袁术手下却郁郁不得志,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孙策向袁术借兵打到江东,用武力征服了六郡八十一州。

作为一个突然来到江东的外来政权,孙氏的根基是很薄弱的。所以要依靠当时江东的士族来稳定政权,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大开杀戒。而江东士族以“顾,陆,虞,魏”四大姓氏为代表。江东士族与孙氏政权互相利用,又互相矛盾。矛盾在士族希望进一步提高其影响力,扩大当地士族的权力。而孙氏作为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要利用士族,来为自己卖命,为自己的霸业提供能量。一方面还有控制江东士族,不能让他们影响到政权的稳定。

而陆逊正好是“陆”的代表,孙权利用陆逊,在夷陵之战,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刘备。陆逊才华出众,军事统帅与周瑜不相上下。甚至在顾雍死后,接替了丞相的职务。出将入相的地位可以说是江东第一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在面对如日中天的陆逊时,孙权不得不考虑到其能不能影响到自己的统治,毕竟“皇权”与“相权”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所以说陆逊由于太优秀了,优秀到孙权都要顾忌。

陆逊到底犯了什么错?孙权为何一定要逼死他 第2张

第二,陆逊是陆康的后人,与孙氏有世仇。

陆逊是庐江太守陆康的后人,陆康是陆逊的从祖父。而在三国早期群雄割据的时期,淮南袁术就曾向陆康借粮草,而陆康不给,袁术怀恨在心。袁术命当时的孙策率军攻打庐江,虽然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也很长,但孙策确实不简单,最终将庐江攻破,而陆氏也遭殃了,城破家亡。

作为陆康的后人,三国后期居然在江东出将入相,名贵一时,而且还是在仇敌孙氏手下做事。所以就算陆逊忠心不二,也会让孙权有不安之心。紧急时刻重用陆逊,没事的时候就放着陆逊。

第三,孙权继承的是兄长基业,而不是父辈。

在孙策去世时,把江东基业交到了其弟孙权手里,而不是其子孙绍。在那个父子继承的年代,孙权的继位虽然名正,但言不顺。这点估计孙权本身就很抵触,因为在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的时候,对自己的兄长孙策,只是追谥为“长沙桓王”,而没有像晋朝司马炎那样追谥伯父司马师为景帝显得那样亲切。

可见其心理还是很在乎继位这个事情的,而陆逊又是孙策的女婿,孙策又有儿子孙绍在世。所以作为“言不顺”的孙权,就更加防备着孙绍和陆逊了。孙绍估计碌碌无为,而作为“出将入相”的陆逊,自然就成为了孙权的眼中钉,肉中刺。

第四,陆逊被卷入“南鲁之争”,最终导致了抑郁而终。

孙权虽然早期励精图治,与曹操,刘备的三分天下,称霸东南,确实很有一番作为。但到了晚年,尤其是长子孙登死后,却变得昏庸反复。孙登死后,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但又十分宠爱鲁王孙霸。这下把朝局弄得一分为二,动乱不堪。作为丞相的陆逊,十分关心此事,多次上书孙权,希望能分清主次,不能同时扶植两个继位人。

《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及太子有不安之仪,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

可惜孙权却把立嗣这样的大事当作了家事,根本不听什么进言。而且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都因为亲附太子,无辜地遭到流放。孙权多次派遣宫中使者前往责备陆逊,致使陆逊最后悲愤痛恨而死。

作为江东后期的顶梁柱,陆逊为孙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以上的多种原因,尤其是第四个原因,触碰了吴大帝孙权的底线,最终被孙权一步步逼死,确实令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