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云人物 > 帝王将相 >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来源:文史谷    阅读: 2.4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朝廷大军讨伐之时,大明其他的亲王都在干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所谓的造反,指的是发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的“靖难战争”。参战双方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和第三孙建文皇帝朱允炆。

大明开国之后就立了皇太子,即朱允炆之父朱标。若是按照自然规律,等朱元璋驾崩后朱标正常即位,想必是不会有靖难战争这场皇室内战出现。

但是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不幸死在了朱元璋前面,老皇帝考虑再三,选择年轻的皇孙朱允炆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由于此时的朱元璋年事已高,不知道意外会在哪一天来临,他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再像当年培养朱标一样,重新再来培养朱允炆。

洪武皇帝能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为皇孙继位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于是他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将以原太子党蓝玉为首的开国武勋集团全部铲除,并以自己的儿子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为核心来掌握军权,戍守边疆。

但是朱允炆毕竟年轻识浅,且从小在文人环绕下长大,其实已经被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所挟持。建文君臣对于老皇帝的国策不以为然,登基伊始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以文抑武”是国策,“打压藩王”是核心。而燕王朱棣,则被认为是刺头中的刺头,必须有理由要铲除,没有理由制造理由也要铲除。这种情况下,朱棣在造反之后,其他王爷都是怎么做的呢?笔者今天就来聊一聊。

靖难战争前各藩王现状

明太祖朱元璋生育能力惊人,一生共有26个儿子,其中除了长子皇太子朱标和幼子朱楠外,其余24人全部册封为亲王。这24位藩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划为三个大类:

第一类:无子除国。

分别是第八子潭王朱梓和第九子赵王朱杞。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第2张

第二类:尚未就藩。

分别是鲁世子朱肇煇(第十子鲁荒王长子)、第二十子韩王朱松、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和第二十五子伊王朱。

第三类:戍边亲王。

分别是秦王朱尚炳(次子秦愍王朱樉长子),封国西安。晋王朱济熺(第三子晋恭王朱棡长子),封国太原。第四子燕王朱棣,封国北平。第五子周王朱橚,封国开封。第六子楚王朱桢,封国武昌。第七子齐王朱榑,封国青州。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封国成都。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封国荆州。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封国大同。第十四子肃王朱楧,封国甘州(今甘肃张掖)。第十五子辽王朱植,封国广宁。第十六子庆王朱栴,封国宁夏。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封国大宁。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封国云南。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封国宣府。

对于建文君臣来说,伦序在朱棣之前的是嗣秦王和嗣晋王。但他们都是第二代亲王,无论是声望还是政治经验都无法与燕王相比,所以朱棣就是事实上的宗室老大。而且虽然明初亲王都拥有三护卫官兵,但能节制本省都司的只有晋王和燕王。朱棡去世后,只剩下朱棣。丙辰,命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处备边。其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悉听今上(即燕王)节制。凡军中应有机务,一奏朝廷,一启王知,永著于令。—《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六》

第一招:项庄舞剑

燕王不除,朝廷不安!燕王之罪,罪在将来!话虽如此,但是如何既当又立,在朝堂上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最终建文帝采纳了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办法,通过收拾朱棣亲弟弟周王朱橚,来测试燕王的反应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此时距离太祖皇帝去世尚不足百日),曹国公李景隆奉旨率领大军奔袭河南,将包括表叔周王朱橚、表弟周世子朱有燉在内的王府宫眷和官员一股脑全部抓回南京受审。随后朝廷一面对周王和世子本人进行严刑拷打,一面让燕王朱棣来议定其罪。

初周王被执,果敕上(指朱棣)议其罪。时上居丧守制,忧悒成疾,见敕惴惴不知所为。—《明太宗实录卷一》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第3张

对于朱棣来说,周王虽然是亲弟弟,毕竟还是自己性命比较重要。燕王殿下戍守边疆二十年,何等的老奸巨猾,如何能让朝廷抓到把柄。朱棣在给朝廷上书中“正义凛然”,处处搬出太祖《皇明祖训》说事,朝廷卯足了力气打出的一拳,犹如打在棉花中一般。

若周王橚所为,形迹暧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著,祖训具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明太宗实录卷一》

第二招:

编织罗网虽然“敌不动”,但朝廷不能“我也不动”。经过商议之后,一张紧密的大网迅速向朱棣头上罩去。第一步是解除燕王护卫的武装,朝廷以“备边”为由,将燕山三护卫官军调往开平塞王,断了他们和北平城内的联系。复召齐泰问曰:“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泰对曰:“今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从之。—《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第二步是接管北平城防,朝廷派工部侍郎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谢贵和张信则出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将城内军政大权从燕王手中剥离。

第三步是调动大军对北平形成合围,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军分驻扎开平、临清、山海关。宋忠,锦衣卫出身,太祖朱元璋的嫡系部下。他率三万精锐驻屯开平,燕山三护卫中挑精壮官军“悉选隶忠麾下”。临清位于北平之南,是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枢纽。徐凯出身四川都司,长期在四川一带平定叛乱,不但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燕王之间也并无交集。山海关位于北平之东,是连接辽东和北平的门户。耿瓛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的儿子,他的夫人是朱标的长女江都公主。换句话说,三路大军的指挥都是建文帝的亲信,朝廷灭燕已经是“箭在弦上”。

第三招:剪除羽翼

外围布置已定,下一步就是剪除朱棣可能的帮手。青州的齐王朱榑,曾随朱棣出塞。一旦其在青州起兵,朝廷大军将腹背受敌。大同的代王朱桂,与朱棣同为中山武宁王徐达女婿。大同在北平以西,是朝廷三路大军的唯一缺口。于是齐王和代王分别被废。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第4张

荆州的湘王朱柏,是当年仅有的两名观摩了皇太孙册封大典的亲王之一,另一人当然就是燕王朱棣。荆州地控长江天险,湘王又可能知道了太多的秘密,朝廷怕他协助朱棣偷袭南京。但是湘王很有骨气,面对如狼似虎的朝廷官军,他不屑一顾,冷静地整理衣冠,点燃宫殿,投火而死。上至王妃,下至宫人,全部追随湘王而去。

到了六月份,原本在地处云南,和燕王八竿子打不着的岷王朱楩突然也被免为了庶人,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他和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有矛盾,朝廷为了争取沐家的支持,牺牲一个叔叔有什么关系。事实上云南军队此后一直都是朝廷的出征的主力军。

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借口了。你说怎么这么“巧”,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上奏朝廷,称王府官校于谅、周铎等人暗中谋逆。事到如今朱棣还想着蒙混过关,他使出“装疯”这一绝招。以堂堂亲王之尊在市井之中胡言乱语,抢夺食物,满地打滚。但是燕王殿下没想到的是,燕王府官员老大、长史葛诚早就暗中投靠了朝廷,“装疯”也没用了,朱允炆立刻下旨派遣使臣前往北平逮捕燕王府官属,并将朱棣本人捉拿归案。

没有退路了,只能反了。七月初一日,燕王正式举兵,历时三年的靖难战争徐徐拉开帷幕。此时此刻,还拥有兵权的藩王还剩下9位:

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和谷王朱橞。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于燕王的起兵,其他的王爷最初虽然难免有“兔死狐悲”的感觉,但也没人站出来力挺朱棣。毕竟以区区北平一地来对抗朝廷,怎么看都是自找死路。

因此当燕王在七月十二日攻克怀来后,镇守宣府的谷王朱橞有些慌了。怀来距离宣府已不足二百里,骑兵的话用不了两天就到了城外。谷王虽然也出过塞,但对于自己有几斤几两心里还是很清楚的。万一四哥真的来了,自己怎么办?打,肯定打不过。投降,难道要一起送死?于是这位谷王殿下做了个聪明的决定,老子不干了,回南京。建文帝对谷王的表现很满意,当然他不会想到这位狼狈逃难而来的叔父,日后竟会成为终结自己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第5张

八月,为了给北平局势打上最后一块补丁,朱允炆下诏让辽王朱植和宁王朱权向谷王学习,放弃封国返回南京。和谷王这样充数的不同,辽王和宁王是实打实的戍边亲王,洪武年间多立战功,建文帝此举真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二王之中,辽王奉旨回京,宁王却抗旨不尊,结果被朝廷下旨削去了护卫。说实话,《明史》虽然称宁王“善谋”,但从此事中却实在看不出来。抗旨,意味着和朝廷决裂。有朱棣的榜样放在那里,朝廷一定会对宁王用兵。此时不迅速起事和四哥合兵一处,居然眼睁睁被朝廷给解除了武装?若非朱棣率军偷袭大宁,宁王的下场比湘王好不到哪里去。丙寅,初谷王橞遁还京师。齐泰等虑辽王植、宁王权为上之助,建议悉召还京。惟植至,遂遣敕削权护卫。—《明太宗实录卷三》

随着辽王、谷王南迁,燕王、宁王合流,还拥有兵权的在外藩王仅剩下6位:

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和庆王朱栴。

六王之中,秦王、肃王、庆王远在西北,和主战场并无联系。楚王和蜀王更是一个在湖广、一个在四川,和朱棣一点利害冲突都没有。至于晋王朱济熺,虽然朱棣曾经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率军西进攻打大同,但负责救援的曹国公李景隆,似乎晋王本人并没有参与。

由于建文朝廷对于宗室手段过于凶狠,上述几位实力雄厚的亲王在靖难战争中个个袖手旁观,坐观成败。其中楚王和蜀王不但手上拥有实力强大的护卫官军,同时在宗室中也是德高望重。如果二王可以加入朝廷一起讨伐燕王,不但打破了朱棣所谓“奉天靖难”的牛皮,从兵源上也可以解决朝廷的困局。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第6张

其实在耿炳文兵败真定之后,监察御史康郁就曾经上书朝廷,请皇帝下旨让楚王和蜀王出山辅政,同时劝燕王罢兵。可惜被削藩冲昏了头脑的朱允炆根本就不可能听得进去,不削他们就不错了,还辅政?

九月朔,监察御史康郁上言:“...伏愿兴灭继绝,释齐王之囚,封湘王之墓,还周王于京师,迎楚、蜀为周公,俾其各命世子持书劝燕,以罢干戈,以敦亲戚,天下不胜幸甚!”疏上,帝不能用。—《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燕王起兵,实力强大的各位在外藩王或放弃封国,或岿然不动,或一起造反,但就是没有人挺身而出协助朝廷一起讨伐朱棣。这说明建文君臣此前的所作所为,已然彻底将宗室推向他们的对立面。而洪武朝的武勋贵族,与朱允炆等人也是貌合神离,盲目激进的朱允炆,最终还是吞下了自己酿造的那杯苦酒。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把燕王大军放进了京城。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奉天殿登基称帝。七月八日,楚王朱桢来朝。八月十二日,晋王朱济熺来朝。九月上旬,秦王朱尚炳、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来朝。各位王爷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于新朝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